民俗访陇山名邑,品徽县风情,英雄所见
绢塑
徽县绢塑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根植民间、流行民间,材质以丝绸为主,作品选材广泛、构思巧妙、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技巧娴熟,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徽县特色风情泥塑徽县彩绘泥塑工艺品旧时称“耍货”,代表作品有“胖娃娃、鸡咕咕、黑狗哨”等。彩塑泥塑以黄土调和成泥做胚料,经创作毛稿制模、翻胚、黏合成型,再精抛、彩绘、出线、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概括的原始美为群众所喜爱。
徽县特色风情社火徽县社火历史悠久,是春节期间各乡村普遍开展的群众性文娱活动之一,社火以唱社火曲和表演为主要形式,依各地风俗、形式和内容活动有所不同。
社火之高台
高台,也称高抬芯子,系传统节目,内容以历史剧目或故事传说为主。高台社火过去多以人抬,现均固定在机动车辆上。
社火之踩高跷
高跷,又称高脚,扮演者脚踩一对一米左右的木腿,人数不等,身着戏装,手持道具,扮演各种历史或神话人物,随着锣鼓走动表演。
社火之江洛云朵舞
江洛云朵舞移植于江南水乡的荷花舞。清朝末年,江洛民间艺人根据荷花舞的特点大胆改编,创造了风格独特的云朵舞,将其纳入当地社火节目中,丰富了传统的表演形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社火之蜡花舞
蜡花舞是春节社火活动中的一种舞蹈,有社火时,是城乡群众熟悉和喜欢参与的舞蹈,词曲流行易记,社火中随时可以组织表演,为乡村社火的必备节目。
徽县特色风情羊皮扇鼓舞羊皮扇鼓舞是徽县境内庙会期间祭神的舞蹈,舞蹈时舞者手持羊皮扇鼓,一边舞蹈,一边敲鼓,一边唱曲。羊皮扇鼓为上好的羊皮制成,形如蒲扇,齐声清脆悠扬,传播很远。
徽县特色风情刺绣历史上,徽县妇女擅长绣工,娶媳妇讲究针线茶饭。妇女们在袖口、衣襟、枕头、肚兜、床幔、门帘、香包、烟袋、鞋头、袜底上面用彩色线绣成各种图案,给生活增添了美感。
解放后,刺绣艺术在城乡更为流行,且题材花样增多,除在上述物品上绣制饰物外,还在窗帘、床罩、台布、电器套、沙发罩上扎花绣字和绣上风景图案等。
这些物品,有的馈赠亲友,有的上市售卖,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手工刺绣和机绣同时流行,县上多次举办刺绣作品展,涌现出一批妇女刺绣能手,其作品参加省地展出,受到了好评。
徽县特色风情徽县剪纸徽县剪纸以窗花为主,在农村每逢春节或婚嫁喜日,总要剪贴窗花以示庆贺。
剪纸内容有人物花草,鸟兽鱼虫、故事传说、瓜果蔬菜等,剪法细腻精巧,布局别致,有名的图案有龙凤呈祥、喜鹊登枝、狮子绣球、红梅报春、雄鸡报晓等,把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剪纸作品按一定的格局、图案粘贴于窗纸、门扇、顶棚、墙壁上,又形成一副综合性图画,真可谓画中画。
徽县特色风情徽县马勺梭子脸谱徽县至今保留春节耍社火的习俗,在漫长的岁月中,社火马勺脸谱运用而生。社火马勺脸谱从社火脸谱演化而来,由当地民众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绘于马勺之上而得名。
马勺采用木材,制作简便,历代农家乡民必备。彩绘简繁皆宜,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形,人们将其悬挂厅堂用于扶正祛邪,镇妖降怪,表达祈福纳祥、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深得人们喜爱和崇尚。
经现代民间艺术工作者的继承和发展,马勺脸谱为中国民间艺术中极其稀罕的珍品。其产品主要包括:马勺脸谱、梭子脸谱、铲子脸谱、木锨脸谱、锅板脸谱、以及斗脸谱、棒槌脸谱、风箱脸谱,另外还有碾子、推车、亭子脸谱等。
徽县特色风情伏镇号子伏镇号子源于四川大安号子。民国初年,大安(今归汉中宁强管辖)人邱二娃子举家迁移来徽县伏家镇落户,在辛勤的劳作中,他以唱家乡号子来解除疲劳,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后来一批逃兵祸的难民又从大安、勉县涌向伏镇,他们在劳动中自发结成旨在农活互助的“唐将班”。“唐将班”在插秧等稻田劳动中也用唱号子来消除劳累。这样,大安号子就在伏镇深深扎根。当时的伏镇有“十里稻田十里号子”的说法。大安号子在长期的传唱中,又揉进了陇南人的粗犷与豪放,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伏镇号子。
伏镇号子有“老号子”和“翻号子”之分。“老号子”有调有词,唱起来激越高亢,清脆悦耳催人振奋。例如《插秧山歌》:“太阳那个出来(哟依哟)四山红(哟依哟),燕子飞来(哟依哟)打蚊虫(哟依哟);我当天栽秧(哟依哟)栽四角(哟依哟),脱下那个花鞋(哟依哟)退裹脚(哟依哟)。过路那个君子(哟依哟)莫笑我(哟依哟),我丈夫年轻(哟依哟)靠不得(哟依哟)。”
“翻号子”也叫“花号子”,只拉调却无词,仅用“咦、呀、哎、咳”等衬词,调查分高音与平音。开始一人领唱,继而众人应和,气势磅礴,声震霄汉。
年,伏镇号子作为特别节目参加了陇南地区和全省的文艺汇演,深得观众好评。被甘肃省文化厅评为优秀节目,受到表彰。
徽县特色风情徽县美食—九碗三行子徽县九碗三行子在深入挖掘当地传统名菜基础上结合回坊待客礼仪开发而成。全部选用地产特色原材料,烹饪技法采用传统工艺,不含任何添加剂和复合调味品。成品共九道菜,按荤素搭配的原则分三行摆放在四方形掌盘内,故名为“九碗三行子”。造型寓意为:
1、生动体现了徽县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3、对甜蜜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徽县特色风情徽县美食—豆花面徽县三滩环境秀美,严坪的巧妇们将黄豆制作成雪白的豆花,配以手擀面条,制作成豆花面,豆花面面条绵韧,豆花嫩滑,蘸水鲜香,实属一道佳肴。
徽县特色风情游龙大米游龙川,位于徽县西北60余里处的江洛镇,地处徽成盆地浅山河谷丘陵区,海拔米左右,土地肥沃、气候温润、地理位置独特,相传是大唐天子武则天和满清王朝康熙帝到过的地方,所以才取名“游龙川”。被群山环抱着的游龙河由西向东蜿蜒盘旋,恰似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携着两旁如波似浪的山梁,含烟点翠。一畦畦黑沃沃的稻田,依偎在游龙河边,像这条游龙的鳞甲,在和煦的阳光下泛着闪闪鳞光。这里盛产的大米早在封建王朝即是皇室贡品,由于水美土肥,游龙河滋养的大米颗料饱满、香味浓郁、色泽晶莹。因此,直到现在一直享有“贡米”之称。“游龙贡米”因其品质优良、甘甜爽口而闻名遐迩,是徽县的一大特色品牌,市场供不应求。
“游龙贡米”的由来很感人。很久以前这里住着一户姓李的农民,勤劳朴实。有一天,李氏做了一个好梦,说这几天必有贵人来咱家,要多行善事,就连叫化子来,也要多给一点。几天后的一天中午,有一妇人领着一个姑娘上门讨水喝,李氏给了水且又拿来吃的,问长问短,可那姑娘说她母亲想要喝点鸡汤,没有经过同意就把鸡杀了,李家的儿子不愿意,说是发家用的,讲了一个发家的想法,那妇人很感动说一定赔一头牛来。不久果然有人送来了许多银两和牛马,还有稻种。来年李家稻子丰收了,他们不但分给了乡亲,而且献给了皇上。原来当年那妇人就是武则天皇帝。
负有盛名的“游龙贡米”与众不同,米粒饱满,长腰腰的,青梗梗的,形状如飞梭,米色似碧玉。放在露天的水里,如水的波纹晃动;摆在碧玉中间,似雕刻家琢出的工艺品;煮成米粥,象三月碧草浸染,白里透绿,香气弥漫。用其做饭,质软不腻,味道香浓;以贡米为原料酿成美酒,浓而不烈,口感极佳。其米、其酒都属米中上品,质量优良,营养丰富,别具风味。
“游龙贡米“虽然好吃,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它适应性差,能种贡米的土地,只有游龙、立斗、颜门、石头坪、玉石沟、马湾等7个村多亩。全部采用旱育稀植技术,大米品质进一步提高。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样检测,游龙稻米品质达到国家一级稻米质量标准。而在别的田里,别的村庄,就是长不出这种贡米。再者,由于它属于自然生长,不用施肥,所以产量不高,亩产稻子只有斤左右,而一般的水稻产量都在斤上下。这一来,也就制约了贡米的发展。
近年来,这一优势产业走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成功注册了“帝王牌”、“金徽”和“鑫徽”三个产品商标,通过了绿色农产品原产地认证,恢复了“游龙贡米”加工作坊,采用传统技术碾米,设计了不同规格的礼品包装,使“游龙贡米”焕发了新生机,开始步入了大雅之堂。
徽县特色风情西瓜
徽县地处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交界处,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气候较热、西瓜成熟早。徽县西瓜以质优、味甜畅销西北西南市场,并以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青睐。目前,全县形成了以水阳、永宁为中心,柳林、银杏、伏镇、栗川、泥阳等乡镇为辐射区的无公害西瓜生产基地,并得到国家注册认证。
徽县特色风情“三蒜”三蒜主要是指大蒜、蒜苗、蒜薹,三蒜是徽县蔬菜产业中的拳头产品。年,全县种植面积3.5万亩,大蒜总产量万公斤,其中蒜苗万公斤、蒜苔万公斤、蒜头万公斤、大蒜总产值万元。全县1万多农户靠种植大蒜走上了致富道路。
主要栽培品种有泥阳红皮大蒜、汉中大蒜、兴平大蒜,蒜苗、蒜苔肉质细嫩、口味纯正,产高质优;蒜头个大、色正、粒饱。据甘肃省质量检验所测定徽县蒜头中含大蒜素1.58%,大蒜油0.%,含硒0.56微克/克,锗73.4毫克/克,并含Vb、Vc、Ca、P、Fe等微量元素。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周围其它地区,是理想的保健调味佳品。年,我县大蒜已优良的品质取得农业部绿色食品A级认证。
徽县绿色大蒜中心示范区位于伏镇、栗川、泥阳三乡镇,地处徽成盆地中部腹地,是徽县大蒜生产,销售主产区和集散地。年认定绿色食品大蒜基地3万亩(泥阳中心示范区认定面积1.5万亩)。示范区内有规模较大的大蒜批发市场两处,年销售大蒜万公斤,主要销往重庆、成都、陕西、青海、内蒙等地。大蒜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一项主要特色产品。
徽县特色风情土蜂蜜徽县气候温暖湿润,有狼牙刺花等优质蜜源植物多种,具有发展养蜂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徽县土蜂蜜是口感香醇的纯天然产品,具有强身健体,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重要的生理保健功能,又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美容养生的药用价值。徽县蜜源植被繁盛,尤以野生狼牙刺花期长,泌蜜量大。在徽县南北山区,广大蜂农用圆木挖成的木桶蜂巢放置在墙台或石崖下面,招引野生蜜蜂在自然分群时入居,秋冬季留下必要的几箱种群后,其余采用传统的热锅熬煮法提取蜂蜜。徽县蜂蜜主要出产在高桥乡、榆树乡、大河乡、虞关乡、嘉陵镇、柳林镇一带。
近年来,徽县把养蜂产业作为南北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制定出台了《大力发展养蜂产业的规划》,组织引导榆树、高桥、嘉陵、江洛、麻沿5乡镇农民大力发展养蜂产业,并多次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培训和指导,为养蜂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徽县养蜂3万群,年产值多万元。
从徽县景绣养蜂专业合作社抽检的蜂蜜产品获得“德米特”认证,是目前全国同类产品中唯一获此认证的产品。
“德米特”是生物活力农业的产品品牌,年以希腊掌管农业和丰收的女神“Demeter”的名字命名。该品牌是有机农业领域著名品牌,只有严格遵守合同的合作伙伴才被允许使用该品牌标识。由于德米特的品管规定比欧盟等品管规定更严格,因此获得了“有机农业的最高标准”、“有机中的有机”等美誉。
徽县特色风情徽县美食—羊肉小炒
徽县羊肉小炒,久负胜名,其用料各地基本相似,但在色、香、味诸方面,可说是独树一帜,很受顾客青睐。
羊肉小炒用料以精选羊肉和上等粉条为主,羊肉切成丝,粉条在下锅前先用凉水浸泡变软,待凉干水分后再拦上熟清油或香油,这样处理出锅的粉条就不会粘在一起,吃起来柔软滑顺。其它佐菜还有红萝卜丝、卷心菜、洋葱、干红辣椒丝、蒜苗、姜沫等。
具体做工是先将清油入锅待热后,将羊肉丝爆炒至七成熟,羊肉丝在入锅前首先要加入盐、五香料、粉面、酱油等调料,这些调料不宜过多,然后拌匀,此法炒出的羊肉脆而不柔,且易入味。然后放入姜沫,干红辣椒丝、卷心菜、洋葱、红萝卜丝、蒜苗及其佐料(盐、酱油、调料等)翻炒片刻,最后放入粉条,炒至熟,如此,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羊肉小炒加工而成。吃起来家常味,清淡适宜,不油腻,干而香,口感好,食后回味无穷。
徽县特色风情徽县美食—炖蛋清真炖蛋是选用新鲜鸡蛋蒸制而成,蒸好之后再放入胡椒、香油、香菜、食醋等佐料,入口鲜嫩细滑,叫人赞不绝口!
徽县特色风情徽县美食—馓子回族的一种小吃,用红糖、蜂蜜、花椒、红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搓成或抻成由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壮物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
如金丝套环般黄金灿灿的馓子,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如金条缠绕,九曲十弯,又如琥珀似的雕塑,叫人喜爱不已。
徽县特色风情徽县美食—油香油香:俗称油饼,以面粉、盐、碱、植物油为主要原料制成。是回族人民的传统食品,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油香,除了自己食用以外,还要相互赠送,有的家里过节纪念亡人,有了红白喜事,也要炸油香以表示尊祖继俗。
徽县特色风情徽县美食—炒茶
徽县是中国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之一,茶文化历史悠久,饮茶习俗丰富多彩,有泡茶、煮油茶、烧青茶、罐罐茶、炒茶等。在徽县农村盛行每天早上炒茶,既可以当早餐,又可以当主食,营养丰富,温补强身。
徽县特色风情酥馍徽县酥馍,是徽县特有的早餐品种。
做法:先用开水将面粉烫后加入酵面发酵,面须和稀,面发好加少量碱水揉匀,再加入核桃沫、花生米、清油、五香粉等做成小饼用鏊烙制即可。酥馍分甜、咸两种,甜酥馍在最后加调料时不放五香粉而放白糖。徽县酥馍酥软香甜,口感即佳,深受群众喜爱。
推荐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cp/17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