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沙端午节习俗漫谈

法国敏白灵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715/9189909.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于城市记忆CityMemory,作者城小忆

城市记忆CityMemory.

让城市可以阅读,让城市成为一座开放的博物馆。

文/郑寿山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约而至。端午节为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历史上,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并形成多个版本,但是在漫长的选择、沉淀、淘汰中,以纪念屈原的传说流传最广,最得人心。“其志洁,其行廉”,从司马迁对屈原饱含深情的叙述开始,屈原忠贞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发高大。汉代以降,人们就认同端午节是因屈原而起的。

包粽子与吃粽子

旧时的长沙,外来人口与流动人口甚少,本地的民俗民风彰明较著。单就“吃”而言,粽子、咸鸭蛋、皮蛋、鳝鱼、苋菜、包子,为长沙端午时最主要的节俗食物。过节这一天的午餐,长沙市民们最讲究把黄瓜紫苏焖鳝鱼、大蒜子红烧肉、皮蛋煮苋菜、炒“六月黄”蚕豆等应节菜肴摆上桌。

当然,端午节首推吃粽子。改革开放前,粽子都是手工制作,称之为“包粽子”,手工包粽子得有一定的技巧,糯米洗净后浸泡时间要得当,粽子要包得实扎得紧,市井坊间不乏包粽子的高手。

粽子从形状上有三角形和四角形之分。三角形粽子旧时叫做“小脚粽子”,以其型与民国前妇女缠足类比,后来不能这样叫,此事便被遗忘了。四角形粽子因其型像古人用的枕头,又叫做枕头粽子,但一茬一茬的人长大,这个叫法没人沿用了。

那个年代,家境窘困的人家,把吃过的粽叶一片片细心洗刷洁净,晾干,存放起来留在来年端午节再度使用。此外有些家境好的人家也是如此,他们并非图节约省钱,而是在物资短缺的岁月,市场上几乎不见有粽叶售卖。端午节食品店里的粽子,大多包的不紧,没有自家包的粽子好吃。街坊邻舍,擅长包粽子的里手,常常到不会包粽子的人家去帮忙。

论及粽子的口味品种,改革开放前比较单一,而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商品流通的便捷,粽子的品种丰富起来。有在糯米里放入红枣、蜜枣、红豆、花生米的粽子,还有放入火腿、叉烧、鸡肉、蛋黄、板栗的粽子。长沙本土,还时兴包一种纯糯米的碱水粽子,趁热剥食刚煮熟的粽子,一股粽叶与碱水的特殊清香扑鼻而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三全”、“思念”等大型专业速冻食品厂家的系列速冻食品投放市场:速冻水饺、馄饨、汤圆、粽子、面点常年供应,能够随时购买,人们想吃什么就买什么,无所谓要等到过节了。

近一二十年,全国著名的嘉兴粽子“五芳斋”、“三珍斋”两个大品牌进入长沙,让市民们品尝到沪杭风味的粽子。此种粽子用的是圆粒糯米,不及本土长粒糯米的粘糯性强,且糯米掺拌酱油,不大适合长沙人的口味。这也难怪,淞沪人家炒小白菜都爱放酱油,一方味道一方人。

端午节:礼品盒装“罗莎龙粽”郑寿山摄

为何要在端午吃包子?

长沙的端午节还要吃包子。长沙“德园”、“爱群”、“爱晚”、“洞庭春”、“大华斋”等有名的茶馆,从端午节之前一两天就从早到晚大量供应包子。端午节的主餐定于中午,但通常还要摆上包子、粽子应节气,使之具有一定“仪式感”。

那年代没有家庭冰箱冷藏食品,农历五月的天气已经很热了,包子买早了会变馊,以至大家都集中在端午节的头一天和端午节的上午买包子,每家茶馆门前排队都排成了长龙。

记得年的端午节,我是从野外地质队请了假回长沙度过的。那段时间一位名叫彭丽达的妹子常来我家里玩,巧在这个妹子是德园的营业员,她“义不容辞”地帮了我家买包子的忙。

端午节上午,我赶到德园,径直走到排队人群的前面,从彭丽达手中接过十个笋肉大包子。队伍中一年轻人说:“guo就有格啦”,另一年轻人说:“你又不认得那个jiujiu……”(那些年长沙伢子曾把年轻妹子喊jiujiu)。

烟雨人间几十载,是“丽达”这个不乏洋气的名字,让我联系起这等细微末节的小事一直记到今天。至于长沙为何要在端午节吃平时寻常吃的包子,把包子当成节令食物,我不得正解,估摸大概是包子与粽子有着类似的寓意吧。

红烧肉烧大蒜瓣儿必不可少

端午节的家庭菜肴中,红烧肉烧大蒜瓣儿是必不可少的。长沙管大蒜瓣儿叫大蒜子。端午节前正是新鲜大蒜大量上市之际,我省湘赣交界的茶陵县,其所盛产的该县“三宝”之一的紫皮大蒜子,堪为大蒜子中的上品。

新鲜的大蒜子,表皮易剥除,质地滑嫩,与猪肉一起红烧格外可口。猪肉最好选择带皮的猪前腿肉——内行叫做“活肉”的前夹肉,这个部位的肉,肥瘦相间,肉质细嫩有弹性,红烧出来的肉块口感软糯,香味浓郁。但也有的人家喜欢选用五花肉,所做出“五花三层”的红烧肉,则肥而不腻,入口消融。

市井人家通常用砂炉锅慢火烹制红烧肉,往往需要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沈阳产的双喜牌高压锅面市,一个22cm高压锅售价五十元,为一个寻常职工的月工资。高压锅于市民们来说,确实是个新奇的玩意儿,平素几个小时难以炖烂煮熟的猪脚、牛肉,放在高压锅里二十几分钟就搞定了,省时省事省燃料。

但大家随即发觉高压锅烹制出来的食物,不及普通炊具做出来的好吃,一些人就采用折衷的办法,先用高压锅把肉类煮至五六成熟,再盛到砂炉锅用文火炖或烧,保有了原汁原味。

改革开放前,市民们吃的普遍是冰冻肉,这是因为那个年代生猪饲养量低,加之年年处于战备状态,冷库里储存的肉类需要不间断的入库、腾库,那时又不允许个体经营,市场上也就很难得见新鲜猪肉。

“端午鳝鱼赛人参”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实,无论哪个节气的应节食品,多是那个节气的时令食品。端午节吃鳝鱼,或许正是源于这个时节的鳝鱼肉质厚实细嫩。鳝鱼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素有“端午鳝鱼赛人参”的美誉,使得鳝鱼在端午节时十分抢手。优质的鳝鱼腹部黄色,又叫做黄鳝。

在寻常的家庭食材中,鳝鱼的价格总是不菲的,一斤活鳝鱼,剖骨刺去头尾后只剩下五两,确实“贵得有理由”。烹饪鳝片时,先用油把其有皮的一面煎的微焦,放入切好的黄瓜、蒜苗、青红椒、紫苏、姜丝、大蒜子,加入料酒、生抽,还可以放少许香醋,黄焖起锅。

我曾在多家地道长沙菜餐馆点了鳝鱼这道菜,总是使人失望,原因是市场鳝鱼食材价位高,餐馆烹制出来的一份鳝鱼,是鳝鱼少、配菜多而不成比例,影响了此菜的品相与口感,亦很不实惠。我不擅家庭烹饪,但为了美美地吃上一顿红烧或黄焖鳝鱼,还得自己动手。

过往很多年,每逢端午节前后,长沙市著名的面馆“杨裕兴”、“甘长顺”、“半雅亭”,都会供应鳝片面,称作“时令面”,其相对较贵的价格让不少食客“望而却步”。

八十年代以前的长沙市民,吃上鳝鱼可不像现在这般容易,肉食水产店里很少卖鳝鱼,除非谁家在乡下有亲戚,弄点鳝鱼过来。

九十年代有一年端午节前,我的一位朋友从湘阴那边带来大半桶活鳝鱼送我,足足有十来斤,而我自己不会剖鳝鱼,又找不到代为加工剖鳝鱼的人,加之隔日要赴北京司法部参加“涉外经济法”学习,便把那多鳝鱼分送给了街邻。

苋菜煮皮蛋、吃盐蛋

苋菜煮皮蛋,虽说是素菜,但堪称长沙市民端午节一道亮眼的菜肴。苋菜分红苋菜和白苋菜(实为绿色)两种,夏令时分的苋菜,叶茎肥实,不老不嫩,自带鲜味。选红苋菜下锅翻炒加水,汤汁即呈诱人的红紫色,放入用锅铲随意捣成小块的皮蛋后,汤里又溶进些许白色,煮出来的苋菜皮蛋软糯爽口。

其实,红苋菜又有两个品种,一是圆叶的铜钱苋菜,另一是细长叶的柳叶苋菜,用哪种红苋菜煮皮蛋,那就听由尊便了。反正一定得选用红苋菜,最好是益阳的溏心松花皮蛋,新鲜大蒜子不一定切片而是用刀背平着拍的开裂,先后下锅即可。食用油以猪油为佳。

如果还要进一步讲究的话,那就须奉行长沙老口子(以前喊“老帮子”)传授的经验——“苋菜要旱”---长沙话的“苋”读han(“汉”的发音),就是说用久晴无雨时日地上长出来的苋菜,这样的苋菜口感好,韵味十足。

皮蛋除煮红苋菜之外,还可以做“擂辣椒皮蛋”,或剥去蛋壳、淋上酱油麻油直接食。

端午节除了吃皮蛋还要吃盐蛋(因地区不同,盐蛋又叫咸蛋,都是一个意思)。

每年的端午节前二十来天,一些精明能干的家庭主妇就会忙着自家腌制盐蛋。腌制好的盐蛋,其蛋黄呈红色,起沙,出油,口感绝佳。许多人家常常腌制百来个盐蛋,吃一段时间。尤其是夏天的晚餐吃稀饭,做个凉拌菜再配个盐蛋,方便省事又营养。

而能够自家做皮蛋的就不多了,一般就到店子里去买现成的皮蛋。许多年大型超市货架上的“神丹”商标的咸蛋、皮蛋、鹌鹑皮蛋,名气最大,价位相对要高一些。中小超市也会在节前进一些“无铅皮蛋”,吸引顾客。

浏阳河上赛龙舟

“吃”之外,赛龙舟是长沙端午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湘江曾为长沙端午龙舟主赛区。因明、清及民国时期的政府为防止斗殴,曾多次禁止湘江长沙段龙舟竞渡,浏阳河在晚清民初,开始成为长沙龙舟竞渡主要赛区。五十年代以后,湘江长沙段航道为确保舟楫通行安全,明令禁止湘江举行龙舟赛,将此赛事改在了浏阳河,民间传统风俗藉此得到较完整保留。

龙舟比赛是一项竞技性很强的民间民俗体育活动,比赛的几方发生争执,有时也就在所难免,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竞赛者的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提升。

有一年端午节,我们去东屯渡一带的浏阳河沿线,站在堤岸边观看当地村民们的精彩龙舟比赛。竞赛结束后,只见一条舟上的几个人突然跳上另一条龙舟,双方推搡起来,几个人相继落入水中,还把一条船弄翻,扶着船或跟着船划行……我正惊讶之际,身旁的当地几位村民笑着对我说,他们是打着玩的,个个都是游泳“健将”,每年都这样,不翻到水里不刺激……

民间的“卫生节”

端午日来临,渐入盛夏,因孩童“火毒甚重,易生疖疮”,长沙城内家庭最重视小儿败毒。家中老人为预防儿童在夏天易生痧痱子和疖子,往往专注在端午之日,以大蒜子煮片糖(甘蔗茎榨汁压成的片状糖块),熬成糖水让孩童服食,据说以此可保得孩童整个夏季避免生痧痱子和疖子。

在端午节的时候,还有些家长都会为小孩子佩戴香囊。这样的做法主要是因为香囊中含有很多的香料,能够达到一定的安定睡眠作用。这缘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而且佩戴这种香囊也是寄予了家长们对孩子的祝福,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前,市民们住房破旧简陋,天气一旦变暖,蜈蚣等毒虫常侵入室内,于是,打扫庭院、点雄黄蚊香、洒雄黄酒、挂艾叶菖蒲成了端午当天不可或缺的紧要事项。

那年月,人们用得最多的是那种大盘的蚊烟,夏天的蚊烟是普通蚊烟,端午节的蚊烟涂着雄黄就是雄黄蚊烟。长沙市内最负盛名的要数“老六合庵蚊烟店”。

年(清同治元年),一刘姓手工业者在东牌楼开设六合庵蚊烟铺,其所产蚊香枝条均匀牢实,驱蚊力强,接火容易,气味芬芳,深受雇客欢迎,销路日广。刘老板招收徒弟传授技艺,前店后厂,陆续发展到工人20余名,年产蚊烟高达50万支(盘),以致后来长沙城内“真六合庵”、“老六合庵”、“真老六合庵”层出不穷,仿名者日盛,弄得人不辨真假。

我家住在游击坪二号那幢小红楼公馆,出得院子大门经尚德街往东一拐弯儿,咫尺之遥就到了东牌楼那几家六合庵蚊烟店,反正随便买一家的蚊烟就行了。那年我去买蚊烟,尚德街疏浚下水道,被撬起来的麻石横七竖八置于街道两旁,行人要不时地走在歪斜的麻石上,我一不小心滑了一跤,把膝盖磕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

到了八九十年代,人们用上了“灭害灵”等喷雾剂杀灭蚊子毒虫,传统蚊烟就很少使用了。

民间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由此看出,民间不同的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古代民间认为,端午节在家门前挂艾草和菖蒲可以驱避阴邪之气,去除病毒蚊虫,同时包含着祈求家人身体健康的美好寓意。

但随着时代科学常识的普及,人们后来很少会有驱邪驱魔的封建迷信思想,挂艾叶菖蒲定格成端午节的一种习俗,为的是驱除蚊虫,纪念屈原。

艾又名艾叶、艾蒿,它的茎、叶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以驱除苍蝇、虫蚁,并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菖蒲属多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的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虫灭菌。所以,从艾草和菖蒲的药理作用来看,古人插艾草和菖蒲防病有着一定的医学根据。

端午节还真可以被视为自古相传迄今的民间“卫生节”。

几十年的世道变迁,如今的长沙,从一座五十年代四五十万人口的中等城市,成了拥有人口逾千万的特大型新一线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量从外地迁居而来的新市民融入,给旧时的习俗增添了时代的新意,但人们对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心灵感受永远不会改变。

原标题:《老长沙端午节习俗漫谈》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gx/21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