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味道
吃在施甸
ptitle=""section提到吃,施甸在保山是独树一帜。
“火腿、豆豉、骨头鲊、干栏片…..”在施甸人的餐桌上,每天都离不开这些“老三样”。提到施甸美食,施甸人掰起手指能数出十多道不一样的家中常备的家常菜。
要数吃,施甸人更讲究的是每年一次的年猪饭。
每逢冬至前后,施甸县村村寨寨家家户户就纷纷宰杀自家精心饲养的年猪,只要有人来到就会热情接待。在施甸县城、水长、由旺、姚关等乡镇的大小食馆都准备了丰盛的年猪饭,用肥猪最好的里脊、猪肝、五花肉来款待亲朋好友。
“过年了,杀年猪、杀年猪、腌菜拌生肉,甩了一箸又一箸。蒜苗炒瘦肉,香又香,葱姜炒猪肝”是年猪饭美味可口的真实写照。腌菜拌生肉是主人家准备较早的一道菜,也是施甸年猪饭中最具特色的一道菜。当地人历来有食生肉的习俗:先把刚刚割下来的里脊肉除去皮筋,把留下的精肉切成小片,剁成半粒米般大小的细肉丁;再与事先腌制的酸腌菜按一比一的比例搭配,最后加入适量的辣椒粉、花椒粉、味精等作料,再搅拌均匀,就可以直接食用。
从此这一吃法就被延续了下来,创造了地方色彩浓厚的饮食文化:年猪饭。它以红生、猪旺子、薄片肉为主菜,荤素兼备、油而不腻,爽心利口,原汁原味,老少皆宜,堪称滇西原生态佳肴,现已辐射至施甸每一个角落。
施甸人把年猪饭剩余的肉腌制成火腿、骨头鲊、豆腐肠、鲊肉等食品,以备一年食用和招待来客。长此以往,施甸人便形成了一整套的传统酱菜加工技术,用当地传统的配料配方、独特的加工方法加工制作成的骨头鲊、萝卜丝肉、水豆果儿等风味食品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闻名省内外了。腌制的火腿切开可观其色,上桌即闻其香,食之其香味无穷;用当地的绿皮大豆以石膏点制的豆腐加肥瘦猪肉、猪血配料加工的豆腐肠,口感疏软,色鲜味醇;用当地红萝卜丝腌制的鲊肉,火色熟而不扒,色泽自然红润,味道鲜香脆嫩;用当地上好的绿皮大豆煮熟装入草篮发酵,用腊八水浸泡置阴凉处数日而成的水豆果儿,辣而不火,香味浓郁。这些食品,不加任何色素、添加剂、防腐剂,是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也是您为家人必备的上等礼品。
玩在施甸
十月的姚关野鸭湖,虽然失去莲藕盛开,一池莲藕碧绿的景象。但是,摘莲蓬、钓虾,更是为这个季节的野鸭湖带来更多的乐趣。戴上帽子、穿上凉鞋、拿起网兜,走,一起采荷花、摘莲蓬、捞小龙虾、打野鸭去啦,俨然成了施甸坝的新生活。
莲叶何田田,鱼虾戏莲叶间。闲暇时,带着孩子行走在荷园赏花、拍照,采摘莲子。新鲜摘下的莲蓬透露出一股荷叶的清香,把它掰开,取出一粒粒绿色的莲子,再把绿“衣”给剥掉,里面就露出一粒粒饱满的莲心。放进嘴里一嚼,脆脆的,有点甜。在玩的正高兴时,再找上一个杆子,拴上细线,在线端吊上小鱼、小虫,放到河池地里,就能钓到肥壮的小龙虾。也可以划着小船,进到荷池深处,在荷叶下纳凉,钓虾。提起主人家一早放下的虾笼,就能收获到几十斤的小龙虾。在荷池中养殖小龙虾,流动的水源,能够保证小龙虾有足够的食物,确保小龙虾绝对的生态安全。
在四大山脚下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森林间,隐藏着一座饱经沧桑的古刹——摩苍寺。据各种历史资料记载,掩映在摩苍山茫茫林海中的摩苍寺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毁于20世纪50年代。
在摩苍寺门口,高大的石墙山门横跨两道山梁中间,有兵家必争之势。圆孔型山门下有一条石板小道,光滑的石板路透露出历史的悠久和曾经人流旺盛的景象,这是木老元的布朗族群众曾经到施甸的步行途径小道。也据记载,昔日的摩苍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其境清幽,既是循迹空门的高人避世禅修之所,也是达官贵人的避暑胜地。
带着孩子在吃中游玩,在吃中休闲,在吃中看人文历史,这种小农生活逐渐成了施甸的一种业余休闲生活。在施甸县的四大山下,木老元的布朗族抓住商机开了七八家农家乐,吃烤全羊、煮林下养殖的跑步鸡,挖布朗族羊角洋芋,品味生活。
乐在施甸
素有“水墨施甸·秘汤胜地”之称的施甸,可谓是温泉的故乡。施甸境内有着矿物质含量不同,水温不同的温泉。石瓢、娲女、仙人洞、打黑、葫芦口、郭家寨、白沙水、大田坝等温泉,水温在44~70℃之间,水中含多种矿物质,浴后可治皮肤、风湿等病。
特别是位于施甸县西北部等子乡境内的石瓢温泉,石瓢温泉水温恒定在50℃-80℃之间,水流量巨大,有大小温泉眼10余处。石瓢温泉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主要有钾、钠、钙、镁、碳酸、偏硅酸,这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治疗风湿、胃病、皮肤病,无论洗浴、饮用、蒸熏都有神奇疗效。也是云南省境内唯一可以食用的一股碳酸温泉。
石瓢温泉度假区,遍地涌泉,处处澡池,有从古树根旁流出的、有从壁崖倾泻的、有伴小溪飞流的;还有原汁原味的石瓢遗址,弯弯的月牙池,飞流直下的冲腰澡塘,云蒸雾缭的仙人房和高规格的人造温泉游泳池,真是景含野趣,泉涌温情,加上如诗如画的瀑布,绿树成荫的景色和醉人的月光夜色,别有一番人间仙境般的神奇意味,让人体爽神怡,流连忘返。
在享受温泉的同时,还可以踏进木老元四大山深处,探访那神秘的布朗族风情,与布朗族一起歌舞。
布朗族爱歌舞,在举行庆典和信仰活动中,伴随着歌舞表演,形成了完整的布朗族土风舞乐。打柴种地唱山歌,男女青年恋爱唱情歌,欢聚助兴盘歌。歌声清脆、甜润,舞蹈古朴自然,婀娜多姿。打歌时,布朗人用自制的芦笙、三弦、横萧伴奏,围场踏跳,舞步粗犷大方,节奏明快,动感十足,异常热闹。大家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故有“打歌打到太阳出,一碗稀饭两片肉”之说。每到节日和夜幕时,布朗族妇女就穿上节日的盛装,男人就弹起三弦、吹起葫芦笙和竹笛,用优美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引领着你尽情的、欢畅的跟着旋律歌舞,让你全新的感受着布朗风情风俗的快乐。高亢嘹亮土风舞乐的唢呐,传统跳会,原始宗教中祭龙、祭庙、祭神刀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民风习俗,使布朗族成为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民族,独特而鲜明的民族风俗成为了施甸县民俗旅游的一张名片。
“大寨门、响山的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地质剖面以及何元西边塘、滑石板泥盆纪和仁和徐家半坡奥陶纪等古生物化石景区。姚关万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约年前女性头骨化石1具,为省内出土旧石器时代最完整的2具头骨化石之一。施甸长官司所属白坟坡、木瓜榔、蒋家松林等多处保存契丹小字、遗迹。明将邓子龙抗缅平叛系列遗迹:恤中祠、清平洞、镇姚所城、点将台、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滇西抗日防御战场位于施甸县境内怒江东岸90公里江防线上,碉堡林立,炮台、炮车路、堑壕纵横于阵地,抗日宣传标语、纪念碑、纪念地、医院、军民办事处等遍布施甸。”
从远古时代到原始人生活遗迹,从元明民族的迁移到滇西抗战,施甸是一个多民族融合发展,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的神秘之地。各种不同的民族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等着你来领略。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cp/1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