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价姜你军,屡破历史新高,年还会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686247.html
大蒜年市场形势及年市场预测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王盛威彭华

  大蒜作为小宗农产品,种植门槛低、市场容量小,极易诱发跟风和投机等行为,近年来大蒜价格频繁出现剧烈波动,对蒜农、库存商、消费者均产生不利影响。年新蒜季以来,受主产区减产、成本上涨、蒜农惜售与社会游资涌入等因素影响,蒜价高开高走,屡破历史新高;预计大蒜供需紧张的局面会延续到年4月,其间蒜价仍将保持高位运行,待5月新蒜上市后,大蒜供需有望恢复正常或偏松,价格将明显回落。

年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一

(一)春季极寒天气导致大蒜减产

  近年来,大蒜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万亩。/16年度种植面积估计为万亩,与上年度相比持平略减。但去冬今春受大寒潮及不稳定天气影响,山东、河南、河北等主产区大蒜生产均遭受严重冻害,对大蒜产量影响较大。其中,主产区山东遭遇严重极寒天气,部分蒜苗遭受冻灾,泰安、莱芜等产区尤为严重,个别地区蒜苗死亡率超过三分之二甚至绝收;河南杞县由于年种植大蒜时间提前,覆盖地膜早,温度高,造成烧根,使大蒜春节后死苗、弱苗形成减产,后期大雪进一步加剧了大蒜减产。年大蒜单产约为公斤/亩,同比减10.3%,总产量估计为万吨,同比降约一成。

(二)大蒜需求呈放大态势

  年大蒜消费量估计为万吨,种用量为万吨。在大蒜减产、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受“卖落不卖涨”心态影响,许多农户盼涨心切将大蒜囤积起来,商贩窝货不出,经纪人抬价收购且待价而沽。如果没有冷库储存,大蒜的储存期超过两个月就会生芽,因此小户囤积周期相对较短,主要集中在能够租赁冷库的大贸易商手中,导致社会游资进入大蒜市场进行囤货,大蒜需求呈放大态势,甚至产生蝴蝶效应,市场有效供给减少,造成市场进一步供需不平衡。

(三)库存量较往年明显偏低

  年大蒜入库量明显降低。市场上供应的大蒜,分为鲜蒜和冷库蒜,一般来说5-8月约有25%的鲜蒜直接进入国内消费市场或出口,剩余大蒜基本由经纪人采购入库保存,作为冷库蒜在后期陆续上市。据会同大蒜主产县对库存量的会商了解到,年大蒜入库量由上年同期的近万吨降至万吨左右,部分冷库出现闲置,山东金乡、莱芜和兰陵入库量分别为万吨、12万吨和10万吨、河南杞县和中牟分别为18万吨和13万吨、江苏邳州17万吨。

(四)大蒜出口明显收缩

  大蒜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随着大蒜品种的不断改良以及加工、储藏、运输条件的逐渐完善,我国大蒜已经出口到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受国内高蒜价影响,年大蒜出口受到一定抑制,进口明显增加,1-11月大蒜出口量为万吨,同比减10.0%,进口量吨,是上年同期的10倍。从国别看,印尼是我国大蒜出口主销市场,约占总出口量的26%,对印尼的出口价格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大蒜的整体出口价格,销往越南、马来西亚、美国和巴西的大蒜分别占总出口量的9.1%、7.5%、7.1%和5.9%。

(五)价格陷入暴涨怪圈

  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年大蒜全年批发均价为每公斤11.00元,同比涨88.6%,比年历史高位(每公斤8.95元)涨22.9%。前8个月批发价均价飙升至每公斤9.90元,9月蒜价(每公斤12.10元)突破年每公斤11.42元的历史高点后继续稳步上涨,10月、11月、12月批发价格分别为每公斤12.88元、13.48元和14.38元。本轮大蒜价格暴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大蒜产量减少,纵观年、年和年的三次蒜价暴涨,主要诱因都是大蒜减产引起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导致市场供应偏紧;二是成本有所增加,大蒜亩均成本为-元,比上年增长了约10%,其中种子支出约占20%、雇工费用占15%-30%、租地费用占10%-15%;三是社会游资涌入大蒜市场,大蒜易于囤积储存、可长期保鲜的特性以及大蒜产区存在大量的冷藏库,使大蒜投机更为便利。

▽-年大蒜批发价格走势(元/公斤)

年市场预期走势二

  由于年大蒜入库量明显低于往年同期,加之目前市场上蒜片缺口也较大,预计大蒜供需紧张的局面将会延续到年4月份,其间大蒜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17年度蒜农普遍扩大种植面积,待5月新蒜陆续上市后,大蒜供需有望恢复正常或偏松,价格将明显回落。

(一)种植面积大幅扩大

  /17年度大蒜已于10月份全部播种完毕,受高蒜价刺激,蒜农种植积极性明显增强,一般年份种植面积波动幅度约为5%,本季大蒜播种面积保守预计约增长10%,将达到万亩,其中山东大蒜种植面积为万亩、河南万亩、江苏万亩、四川56万亩、云南50万亩。在大蒜生长过程中若无重大气象灾害影响,单产有望恢复至公斤/亩,总产量预计将达到万吨。

▽-年大蒜生产情况

(二)消费平稳增长

  年影响大蒜消费的积极因素有两点:一是近几年来,人们对大蒜素的营养保健认识逐步提高,尤其是雾霾天气加重,一些城市居民可能选择增加大蒜购买量;二是人们对传统大蒜制品的饮食偏好有所增强,或促进大蒜加工品消费的稳步增加。但由于年上半年蒜价依然偏高,中低收入人群可能会选择洋葱等其他产品替代大蒜消费,或将对大蒜消费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年大蒜消费量将保持平稳略增的态势,预计将达到万吨,种用量持平略减,为万吨。

(三)出口将有所恢复

  年,我国大蒜产业在国际大蒜市场仍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蒜出口将逐步走出冷淡期,出口贸易呈恢复性增长,预计将达到万吨,同比增约15%。大蒜出口创汇仍将靠数量贸易,出口品种以蒜头、保鲜大蒜、干大蒜、醋腌大蒜、冷冻大蒜和盐水大蒜等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深加工产品出口量相对较小。年要防止产生新蒜上市后的扎堆出口现象,避免出现“量增额减”,引导国际大蒜市场价格平稳运行。未来需利用大蒜出口大国优势,大幅度提高大蒜制品的出口附加值,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四)预计年上半年大蒜价格高位运行,下半年或出现大幅下跌

  年大蒜全年批发均价预计为每公斤7.00元,同比跌36.4%。从时间维度来看,新蒜上市前,受节日消费拉动,短期大蒜需求将会有所放大,蒜价或将继续小幅走高。同时,年立春时间相比往年稍迟一些,外加气候因素影响,云南鲜蒜上市将比往年推迟一段时间。而且按目前大蒜库存量和消耗量来看,4月份大蒜库存量将微乎其微,而云南有限的鲜蒜上市对国内、国际市场来说也是杯水车薪,缓解不了大蒜供应紧缺的局面,所以年库存蒜的高昂行情预计将持续到年4月底。待5月北方新蒜上市以后,价格或因大蒜集中大量上市而出现暴跌。年大蒜的直接成本(涵盖蒜种、剥蒜、整地、栽种、地膜、浇水、化肥、农药、收获、晾晒等全过程)约为每公斤4元。当大蒜价格从目前畸高价位下跌时,不管下跌幅度有多大,只要田头价格没有跌破每公斤4元的成本价,都是价值回归的必然要求。

生产经营建议三

  蒜农需提早防范种植风险。6年以来,我国大蒜种植出现典型的“价格上涨—跟风种植—价格下跌—种植减少”的恶性循环局面。以当前播种面积测算,年大蒜产量将明显增加,蒜农可对已种植的大蒜进行及早处理,建议提前以蒜苗或蒜黄上市,既可缓解当前供应偏紧的局面,也可达到减少种植面积、减轻年新蒜上市所承担的风险的目的。

  存储商需适度增加出库交易量。价格的杠杆作用表现在供求关系上是其反作用:当价格高时,会抑制消费;价格低时,又刺激消费。目前大蒜的高价位,必然对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使供求关系得到调整,其结果是大蒜销量下降,供应期延长,甚至出现新蒜上市之前被迫降价的局面。因此,建议具有大量库存蒜的经销商,不要偏离价值规律过度抬高蒜价,也不要存有惜售心理观望待销,应适度增加出库交易量,使大蒜价格回归合理区间,降低自身经营风险。

  各地政府需加强大蒜信息发布。大蒜作为小宗鲜活农产品,是市场敏感性高的产品,因此信息对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尤为明显。目前大蒜产业信息分散、滞后,且缺乏从国家到地方的市场预警和应急机制,不能有效防范和应对市场的大起大落。建议各大蒜主产地政府加强大蒜生产、加工、消费、库存、进出口等全产业链环节信息监测,实时发布大蒜市场供求变化及价格波动情况,引导蒜农、蒜商遵循市场规律,主动适应市场变化,适时、适价、分期、分批顺畅销售大蒜。

▽-年中国大蒜供需平衡表

  注:①总供给=期初库存+产量+进口量,总需求=消费量+种用+出口量+损耗+期末库存,产量=单产×种植面积;②本平衡表中的年度周期为日历年份。

生姜年市场分析及年市场预测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张晶张建华

  我国是世界上生姜产量最多的国家,主产区包括山东、河北、辽宁、湖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北等。主要种植品种分为北方大姜和南方小黄姜。种植方式以露地栽培为主,设施栽培面积约10%-15%,主要分布在山东产区。生姜是典型的一年生产、常年销售的农产品,一般于惊蛰后、清明前定植,随产地由北至南依次上市,辽宁、河北等地为9月中旬,山东及周边地区为10月中旬,南方产区则在立冬之后。相应地,全年生姜价格趋势会在当年新生姜上市前后表现出不同特点。作为小宗农产品,生姜市场容量小,农户分散库存量大,易发跟风行为,诱发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周期长,对姜农、贸易商、消费者均产生不利影响。

  在年“姜你军”涨破历史高点之后,近三年生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年内均价持续低位徘徊,年的情况是,全国生姜种植面积持续增加,单产略降,总产量小幅增加;受价格下降周期影响,老生姜年内均价持续低迷,虽然新生姜秋冬上市价格同比大幅上涨,市场整体仍处于低位运行。预计年,生姜整体生产规模缩减的可能性不大,而生姜价格继续整体低位的可能性较大;同时,价格波动的两个可能诱发点为,一是“双节”相对集中,新生姜价格在冬末春初继续坚挺,二是三四月种植季姜种需求旺盛,价格会小幅反弹,但其他时间价格回归低位,形成波动窄调局面。

年市场供需形势分析一

  年,生姜种植面积稳中略增,供给充足,库存率补偿性增长,消费需求稳定,整体价格继续低位运行,新生姜价格低开高走,年末市场行情略有好转。

(一)种植面积稳中略增,局地减产对总产增势影响不大

  近年来,我国生姜种植稳定发展,常年种植面积万亩左右,总产量万吨以上,其中北方主产区面积约占35%,而产量占到65%。数据显示,年生姜种植面积继续增加,达万亩,同比增长8.0%;南方产区主要受夏季洪涝灾害影响,尤其是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北方产区局地出现姜瘟,使得全国平均单产水平同比略降5%,约公斤/亩;总产量持续增加,达万吨,同比增长2.6%。总体看来,年开始,乃至今后两年,生姜市场供应总量仍然相对充足。

▽-年生姜生产情况

注:纵坐标左轴:种植面积(万亩)和总产量(万吨),右轴:单产(公斤/亩)。

(二)消费需求增幅有限,保持稳定发展

  虽然生姜不是“当家菜”,但也是刚需,生姜的人均消费很低,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远低于生产者,其涨跌对单个消费者的影响有限,在价格波动较大时,消费量可以保持相对稳定。但是近年整体经济下行,饮食业特别是饭店用量逐渐减少,成为影响消费的因素之一。此外,生姜制品虽然种类丰富,可用于制作姜油、姜粉,腌制食品等等,但总体加工消费比例并不高,常年约占当年产量的10%-15%,即便近两年价格低迷,姜原料成本较低,对加工消费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总的看来,生姜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年万吨,同比增长8.4%,各类消费合计万吨,其中食用消费万吨,姜种消耗万吨。

(三)出口持续稳定增长,但对国内行情带动作用有限

  我国是重要的生姜出口国,出口地区包括中东、东南亚地区以及欧美、日本、韩国。年各月姜出口量均呈现增加趋势。根据海关数据,年1-11月份累计出口量已达48.97万吨,较去年同期累计出口量增加12.73万吨,同比涨幅35%(年全年出口量40.8万吨,估计全年出口量涨幅33%左右)。由于国内生姜价格与出口量价互为影响、互为制约,年出口量同比增加,但出口价格却迟迟难涨。一方面,出口量占生产总量比例较低,约3%,对国内供需形势影响有限;另一方面,国外市场对中国生姜需求量占主要地位的多为发展中国家,对生姜质量和价格方面要求不高,带动国内价格上行的作用有限。

(四)期初库存紧张,期末库存明显增长

  生姜贮存需要特殊环境条件,一般地,生姜在12?、相对湿度90%的恒温高湿条件下,可以长期保存,超过15?就会发芽,低于0?会发生冻害。在正常情况下,鲜姜需要2-3个月的窖存才能够成为新生姜,在山东主产区几乎家家都有地窖,只要天气合适、储存妥当,可以在姜窖中存放两年以上,姜农可根据市场价格,择机出售,生姜入库年均比例约为当年新生姜产量的85%。窖藏生姜一般可以维持2-3年,出库后也可长期保证质量,而冷库生姜存储期相对较短,出冷库后也不易保存。所以,大量生姜分散存储,其库存方面不易出现像大蒜那样因库存垄断而炒作价格的问题。由于年价格暴涨,市场行情好,生姜出货积极,加之年价格暴跌,市场普遍看跌,库存意愿降低,直接导致年期初库存量不足,期末库存意愿看涨,预计约为当年产量的87%,库存量万吨,同比增长14%。

(五)价格持续低位运行,新生姜价格低开高走

  从农业部监测的批发市场价格来看,9-和-基本可划分为两轮生姜周期,经历了平-暴涨-大跌-平的波动过程。年国内生姜价格平多涨少,由于近三年生姜供应持续向好,整体均价为近三年低位。截至年12月26日,批发市场均价4.75元/公斤,较年下滑2.11元/公斤,跌幅30.79%。

▽批发市场价格走势(元/公斤)

  生姜价格走势在新生姜上市前后呈现不同特点。老生姜交易阶段,交易均价4.46元/公斤,同比跌幅39%,全年最低价3.64元/公斤,出现在8月7日。具体来看,年初生姜上市平稳,供应持续增加,价格稳中略降,往年姜价上涨的时期,如春节过后临近种植时期,姜种需求旺盛,又如农忙时节交易不活跃、市场短暂供应吃紧,在今年都未出现,两个时期姜价均不涨反落,主要原因是今年生姜供应面异常充足,而需求面持续表现低迷,且参市各方购销积极性均受其打击,导致整个老生姜交易阶段的价格保持低位。新生姜上市之后,平均批发价格为5.83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上涨9%。具体来看,新黄姜上市之初,开秤价格并无优势,直到后续因积年库存吃紧和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断口期出现,加之高种植成本下的连年低价使姜农惜售情绪见长,才逐渐抬升生姜市场行情。

年市场预期走势二

  年,预计生姜供给保持稳定发展,需求剧烈增减可能性较低,价格波动趋弱,但须重视库存高损耗风险的出现。

  (一)生产继续稳定发展,单产或可达正常年份水平

  生姜的种植工艺和单产水平基本稳定,影响不同年份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种植面积,其次是是否遭受旱涝灾害和病虫害影响。生姜比较收益高,近年来姜农种植效益保持高位,每亩收益平均元左右。所以,年种植面积将继续保持,稳中略升,预计达万亩。若不出现较大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影响,单产可恢复正常年份水平,总产量预计万吨,同比增加16%。

  (二)食用消费平稳增长,低位价格或可促进加工需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与食物营养问题的日益   (三)库存紧张情况好转,损耗风险高企

  年的产量增长和高库存率缓解了上年库存吃紧局面,年要注意的是库存损耗问题。生姜以窖藏为主,最长可以保存4年,自然的水分减少、发芽以及各类病虫害影响,都会造成损耗,比例有时高达40%。而年,生姜种植前期受冻害影响,且夏季雨水较多,生姜水分较高,年或为二十年来最不看好存贮的一年。而且市场普遍反映年新生姜外表损坏的情况多发,收货商态度谨慎。生姜贮存问题将成为全年可交易的新生姜数量和质量的最大不可预知因素,预计损耗率20%以上。

  (四)价格高开低走,继续低位窄调

  预计年生姜价格波动仍将遵循平年波动规律,整体震荡趋缓、继续保持低位,总体趋势与年相似,但相对价格“前高后低”。在年新生姜上市之前,由于“双节”相对集中,生姜价格在短期之内将继续坚挺,立春前后,窖存生姜大量上市,价格很快就会进入下降通道,一季度中后期跌落低位运行,无较大波澜;之后随着新一季种植期开始,二季度价格可能随姜种需求旺盛而小幅反弹,三季度末期可能由于生姜种植“大小年”规律在新生姜上市之初表现出“小年涨价”态势,但是由于生姜种植比较收益持续向好,整体生产规模将继续保持,在新生姜上市后期,与年相比涨幅缩小,新生姜价格低于上年年末水平的可能性较大。

生产经营建议三

  注意防范种植风险,不要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由于年末生姜价格涨幅较大,并在年初保持相对高位,可能会引起跟风种姜现象,导致后期姜价下跌,惜售的姜农将面临较大损失,需理性规划种植。同时,还需及时调节种植管理,降低不利气象条件和病虫害的影响,保障种植成效。

  重视库存损耗,注意有序出货。一方面,姜价走势多变,姜农出售时应认清并顺应大的趋势,使利益最大化,尤其是参市各方大都犹豫观望的时候,更应该理性决策,分批出售,不可一味惜售。另一方面,年生姜库存水分较大,要严防库存病害等损失,及时调整库存环境,注意通风,及时出货,尽量缩减损耗。

  规范农资使用,保障食品安全。近年来影响恶劣的“神农丹”事件、“假化肥”事件等对生姜生产打击极大,姜农损失惨重,也加剧了市场的不良波动,造成生姜价格暴涨暴跌,对生姜出口口碑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更是大幅提高了消费者对生姜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年底,农业部正式颁布实施了农药残留新国标,规定了种农药在13大类农产品中个残留限量,较版增加了项,所以,在年尤其要注意生姜种植、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

▽-年中国生姜供需平衡表

  注:①总供给=期初库存+产量,总需求=消费量+出口量+期末库存,产量=单产×种植面积,消费量=种用消费量+加工消费量+食用消费量+损耗;②单产在充分考虑生姜不同产区品种的单产差异及提高潜力、科技发展趋势、主要限制条件等因素做出估算,种植面积则充分考虑了生姜主产区及新型产区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③生姜进口数量微小,本平衡表未计入;④出口量根据海关公布的1月-11月数据、年末市场形势以及由上年及历年当期情况估算的12月数据累计求得;⑤本平衡表中的年度周期为日历年份。

精彩回顾

一号文要让农民富起来,将有哪些新的“奖补”政策?

佟屏亚:关于粮价低,我给总理写了封信

预见

聚焦|事关8亿人的一号文件,哪些与种业人息息相关?

重磅|中央一号文件权威发布,看透农业发展方向

触底回升!年玉米产业链进入盈利拐点之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cp/19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