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陕西省城固县有个原公镇

郧阳人民敬仰原杰,那是因为他创设了郧阳府,造福一方百姓,改写了郧阳的历史。可是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竟然还有以原杰名字来命名的原公镇和原公村。他们和郧阳有什么关系?原杰在这里做了些什么,而让当地人如此怀念?带着这些问题,近日专门去原公镇一探究竟。

年7月18日,我们一行四人,上午一大早从郧阳出发,沿着十白高速驱车多公里,来到位于汉江上游的汉中市城固县。

临近城固县城时,经过了这座汉江大桥,因为是汉江的上游,水量较小,但河床宽,汛期水流很大。

城固县政府大院骏马奔腾雕塑

进了城固县委大楼,县党史研究室主任徐俊华热情接待了我们,当我们说明来意后,工作人员给我们拿岀已准备好的相关材料和城固县志,聊到郧阳与汉中的关系后,大家曾是一家人,顿时倍感亲切。

从县委大院岀来,由党史办李琦带路,一起前往原公镇。从县城到原公镇不远,开车十几分钟就到了。

到原公镇的途中,又经过了原公大桥,桥很长,桥下流淌的湑水河,是汉江的支流。

到了原公镇,镇党委副书记赵波接待了我们,介绍了原公镇的基本情况,并赠送了一本关于原公镇文化历史书籍《文化古镇原公》,从书中我们知晓了关于原公镇的人文历史。

风水宝地原公镇

原公镇地处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以北11公里处,北靠秦岭,南临湑水。原公二字,来源于明代兵部尚书原杰,为纪念其在此处安置荆襄流民,故命名原公村(镇)。原公镇距今有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人才辈出,可谓陕西历史文化名镇,故于明代即被称是“人物秀丽,土壤沃衍,赋税力役,甲予一邑”之地。湑水河绕着庆山,沿着伏牛山到斗山的半圆,划出一道漂亮的抛物线后汇入汉江。在抛物线的圆圈内,有斗山、骆驼坡和伏牛山、大山坡拱卫其四方,而中央独立地镶嵌着庆山,形成了五行环抱的风水宝地。全镇版图面积9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人。

原公镇位置如同一幅八卦太极图

在镇政府后院有一幢老房子,这是原公寺仅存留下来的一栋老殿。

透过窗户看到殿内正中脊大梁下一行白纸黑字:“慈恩院自汉世创修,世远难考,历唐乾符六年重修,有明正德二年重修,万历三十二年重修,自我本朝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岁又重修”。

原公寺的由来

原公寺位于原公镇新街路边,今镇政府所在地。是原公古镇最大的佛教寺院,也是全县最大的寺院之一。据史载,唐贞观二十八年李治为太子时,为母后长孙氏建寺,名慈恩寺。后来玄奘从印度归来在该寺译经,鼎盛一时。此寺于唐乾符六年重修时更名为慈恩院。规模较大,气势恢宏,四进三院,东西各有附院。西院建文庙,在东院,于明代成化年间为纪念原杰而建原公祠,后因李氏村改名原公村,慈恩寺也随之改名原公寺。原公寺是镇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是难寻的一方净土。寺内秋梧成林,寺外白杨参天,为湑北第一人文风景。

由于地盘大,殿堂多,正好为办学提供了理想的校址,从清末到民国,此寺成为原公镇第一所完全小学校址。年设为“私立原才初级中学”,校门有于右任的草书题字。学校为当地培养、造就了许多人才。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造成为镇政府的办公场所。

离开原公镇我们去原公村,赵书记电话联系原公村委会主任,他骑着摩托车一会儿功夫就来到政府,把我们带到原公村,还有熟悉原公村历史文化的文化站长陪同一起。到原公村,我们首先去参观天公庙。

天公庙里供奉着原杰塑像

天公庙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庙里奉祀的是天公地母,天公即玉皇大帝,同时供奉的还有原杰、李固塑像。康熙四十六年重修,弘治、道光时再修。是原公老镇的重要坐标地名。

庙堂正中供奉的是天公地母,原杰、李固供奉在左侧。

这块明弘治七年的牌刻,记载了曾经的郧阳人积资修缮庙宇的善行。

83岁的陈素彦老人,很多年来一直义务负责寺庙的安全卫生,她引着我们指认原杰雕像,老奶奶还会写字,流利的给我们写下了她的名字。我们感谢她一直守护着原杰塑像,并祝福她身体健康。

在郧阳的功勋原杰雕像前,怀着无比敬仰之情,我深深地鞠了一躬,感谢他为郧阳人民所做的卓越贡献。

原公村的来历

原杰,一生为官,勤政爱民,受朝庭派遣抚治荆襄山区流民,所到之处,解民饥寒。为安置陕南流民来到城固,发现湑水之北,外籍人多来自荆襄,亦有川北、豫西。晚上投宿李氏村时,始知这里是他仰慕已久的忠诚英雄李固的故乡。李固,东汉名相,一生勤奋好学,才华出众,申张正义,不畏权势,后被奸臣所害,终年54岁。原杰怀着对李固尊敬之情,对这里的老百姓顿添几分爱戴之情。

翌日晨起,原杰登庆山察看地理环境,见李氏村位于庆山与骆驼坡之间偏南,左、右、南一马平川,土地阡陌纵横,皆为旱粮作物,品种单调,若遇天旱,难保吃饱肚子。放眼斗山前湑水流域,距李氏村约四五里,也是平坦开阔,便前往踏勘,见大片荒滩下水漫痕迹犹存,荆草遍长甚旺,土壤必然肥腴。远眺西北,湑水因庆山横波逆折,沿扶牛、斗山顺势东流,足下定有水利之惠,可劝民开垦,平添粮仓一座。

当晚集会,动员李氏村南移三里,鼓励抬田插秧,谁垦谁收。村民认定秋后吃米是桩好事,乐意南迁,只有少数存有河水暴涨淹没田舍之忧,悄然退到骆驼坡背后定居。岂料应命南迁的百姓竟是天随人愿,旱地减产时水田可以弥补损失;若水田无收,旱地尚能糊口。就这样春去秋来,半田半地的李氏村,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富裕村,家家户户衣食无忧。

吃米不忘种谷人,是原杰这位父母官出了好主意,带来好生活,他是李氏村的大恩人。于是在慈恩寺内修建“原公祠”,常年祭祀感恩,并将李氏村改名原公村,慈恩寺也同时改名原公寺。在漫长的岁月中,县内许多村镇改名频繁,原公村始终不变。这里昭示了一条真理:谁为群众办了好事、实事,群众就永远尊敬他、爱戴他、纪念他!后来修建天公庙时,原公人又请雕塑大师在庙门两侧特塑李固(东)和原杰(西)二位高大的站立巨像,设栏栅加以保护。庙前为集市交易场所,每日人来人往,可以随时瞻仰仪容仪态,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原杰抚治荆襄流民缘何安置在城固李氏村一带?朝廷命原杰抚治郧阳,共辖郧阳府、襄阳府、荆州府、南阳府、汉中府、西安府、夔州府等八府、九州、六十五个县。汉中府当然在抚治范围之内。安置流民当然得让民有生息之机,必选地土广袤,以宜耕种养生之处为佳。郧阳府设在郧县,处在汉江边上,原杰勘踏安置点,溯汉江而上,在汉江流域勘定开阔之地。从郧阳上溯白河、旬阳、安康、汉阴、石泉等县,均在秦岭巴山之间,群山阻塞,只有到湑水与汉江交汇处,才是真正找到湑水流域这块不大的平坦沃膏之地,把部分流民安置附籍在城固县李氏村,终使流民安居乐业。

原公村名人:乡贤唐楷鉴

在原公村要了解当地文化历史,必须要拜访唐楷鉴。他是原公村农民,年出生,自幼酷爱古典文学,上世纪七十年开始写作,著述颇丰。爱好书法,县内很多地方可见其作品。他今年74岁,精神矍铄,聊起原公村的历史,他侃侃而谈,对原杰在原公村为地方百姓所做的功德赞不绝口。

唐楷鉴老先生的作品

品味原公土席杂烩

晚上回到城固县城,党史办徐主任一定要招待我们,安排在一家特色饭店湑水人家,让我们体验原公美食。原公杂烩、筲箕蒸三鲜、浆水煎饼、鸡丝粉皮、芝麻凉糕……一道道风味鲜美的小吃,令我们一刻也停不下筷子,撑得不时站起来松松肠胃。特别是以原公命名的杂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原公杂烩是原公宴席中独具特色的一品菜,原公杂烩由面子、底垫和汤三部分组成。

原公杂烩的面子即漂在汤碗上面的食材,它是由上等鸡脯肉做成,颜色呈红、黄、绿白的各色丸子。

原公杂烩的底垫即放在汤碗下面的食材,用料有鱿鱼、海参、滑肉和木耳、粉丝或粉墩、黄花、山药等。待丸子和底垫准备好,装碗入笼蒸,一般最少需蒸三个小时以上,这样蒸好的原公杂烩才入味。

原公杂烩的汤,是骨头熬成的汤,讲究清汤清水,不见一丝浑浊。品之酸酸爽爽,解腻消渴,余味悠长。上面漂着葱花蒜苗、香菜、菱形黄色蛋皮和豆皮,清香四溢,五彩斑斓,让人垂涎欲滴。

在那个民不聊生的纷乱时代,漂迫四方的流民在这里安定下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老百姓终于可以休养生息,他们为纪念恩人,不仅把村名改为原公村,还把平时吃惯了的的饮食,也以原公命名,并代代相传。

那个时候原杰让老百姓填饱了肚子,今晚一餐原公美味竟要撑破我们的肚子。

原杰的一生,是贡献的一生!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曾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他在全省灾荒之年,赈济救困,举措得力,使百姓没有流离。他任户部左侍郎,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财政税收等重要事务,成效卓著。他在治理黄河水患做了大量工作。他在江西治盗有功,朝廷嘉奖。特别是以左副都御史抚治荆襄山区流民期间,他创立郧阳府、郧阳抚台,使卾、豫、陕、川四省毗邻的广大山区众多流民得到妥善安置处理,华中安,则全国安,从此开创了四省周边地区安定发展的时代。

在郧阳,这个原杰曾经主政的政治中心,我们也应该采取种种方式来纪念一代功勋,可以命名原公街、原公塔、原公桥、原公大道、原公公园、原公纪念馆等一批基础设施;可开设原公讲堂、原公论坛等系列活动,这也是要求干部职工履职尽责、加强作风建设的有效举措;还可以开发原公美食:糊辣汤、三合汤、酸浆面、糊汤面、酸菜鱼、蒸盆等等,因为自从郧阳设府后,才促进了郧阳与全国各地的交流,带来了文化、经贸、商业、饮食等方面蓬勃发展。这些既能表达对先贤的敬重之情,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

今年是原杰诞生周年,是郧阳府设立周年,深切缅怀为郧阳建功立业的先贤!

原杰,他的英名和业绩将永垂青史!

(文中相关史料源自巜文化古镇原公》

长按识别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js/1248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