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童年的蒜苗记忆
大年三十下午,我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与微友们互动。
大家真捧场,不一会儿各种你想得到、想不到的答案都接踵而来:
一下子20多个。大家给出的这些用途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我试着整理了一下,有四类用途从这些回答中浮现出来:
春节时用来放炮
春节时用来挂/做灯笼
春节时用作节日风俗道具
用作生活耗材
这个小事让我想到这么几点:
你能问出一个好问题,人家就能给出很多好答案。估计有的答案你也没想到吧?或许你现想到的,我们这里也没有呢。
我知道一些,别人也知道一些,我知道的未必是最好的,每个人的想法自有其道理,听到和让别人听到就变得第一重要。
你注意到没?有几位朋友被我的表情给“忽悠”了,以为自己猜对了。其实我用了一个不够中立的符号(行为)来给与回应,自然得到的是不同的理解。
怎么就会有人猜到呢?它就是有人能猜到吗。我不知道,不代表你不了解,你不清楚的,不代表其他人不了解。相信团队,相信“万能的圈”。
我写这些,是因为我认为它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哲学,是每一位引导者应具备的心态和修为,是每一位团队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意识和能力,也是每一位家长可以学习的育儿之道。
还有一点就是,这个过程不就是一次头脑风暴吗?应该说是有收敛的头脑风暴:
提问问题
让参与者想想或写下自己的答案
记录下大家说出的答案
读出所记内容,询问大家这其中的关键主题或一致点
记下大家的回应
总结和省思
为什么要使用有收敛的头脑风暴呢?你应该知道:
很多人,包括引导者都擅长头脑风暴,但“风”后要如何处理,并不是每个人也清楚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需要更多信息,而是要知道如何去组织或处理这些信息;
对一个团体来讲二三十条信息/答案已算太多,7-8个重要主题更容易被人们处理或回应。
使用要点:
任何引导的过程都遵循me-we-us的模式,没有个体的思考和主见,只能是滥竽充数或皇帝的新装。直接把问题抛给全体人员,很多情况下只会是那些爱说、敢说、反应快的人参与讨论,因此让每个人有独立思考或记录的时间非常必要。
如果有人卡壳,若不是问题模糊,试着再问一遍,或读出已有的答案来引发更多回应。
这个方法在时间较短的讨论中比较适用,如果时间富裕可用其它引导过程来处理,那样团体有机会做更深入的对话和获得更丰硕的产出。
切记,找出答案间的关键主题或一致点并不是要选人大代表,它需要团体对已有内容的整合与萃取。
以上是我想借此分享给朋友们的一个引导过程。我从Bruce老师那里偷学而来。他很乐意我在使用后给他反馈,也欢迎我把这个方法分享给更多朋友。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回到芦苇用处这件事上,我在年11月做过一次,那次是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带回家的芦苇,串了蒜瓣,秧了蒜苗。这次也不例外,俩目的。
忆童年:小时候做过的一些事情,总是忘不了,看到相关的事物就勾起童年的记忆;
陪儿玩:这年头住在“铁岭”的孩子们很少见过类似玩法,和儿子一起秧蒜苗也是一种乐趣。
前年就有朋友问怎么做?这行不行,那行不行?现在图文一下我和儿子秧蒜苗的过程:
1)找到芦苇
2)去掉外面的干叶,用水冲刷干净
3)用手或硬东西将整段芦苇压扁(注意别扭着压),用刀沿压痕裁开,再将每半片芦苇一分为二(相当于把一根芦苇按“十”字型切2刀分成四条)
4)蒜去皮(儿子问为啥?我也不清楚,小时就这么做),用长度适合的芦苇将蒜辫串起来(注意别穿中心的蒜牙,每个蒜瓣串的位置到根部距离最好差不多,便于蒜辫同时接触盘底和水)
5)从外圈摆,穿够了就摆好,每一圈用两头的芦苇相互串到结合处的蒜辫中,让蒜在一起
6)剥蒜别全让孩子干,易辣手,拇指累;串蒜时手指容易发粘,洗一下就好
7)盘里放水,每隔2-3天根据情况补水即可(家里有猫就要护好喽)。
通常20-30天,蒜苗都能长得非常好,怎么处置您随意啦。反正我们今年还是这样打算的:
怎么样?要不要自己也试试?春节一过水仙花也就开得差不多了,继续为自己和家人D.I.Y.一份绿色和春意吧。
说点正事儿1)如果你想更好地做好个人年度规划,欢迎报名3月24日《一年之计在于春:欣赏式探询个人规划工作坊》;
2)如果你想学习团队引导技术,欢迎报名3月25-26日《由此,踏上引导之路》公开课。
好了,来回顾一下:
我说了这么多,你具体都记住了些什么?
哪里有趣?哪里没说清楚?哪里让你有同感?
我的这段记忆有让你学习或领悟到什么?
你可以做点什么来回应自己当下的心境?
有些事情总也忘不了,有些事情总要传承下去,不管是秧蒜苗还是做引导。
鼓励一下,Simba再写
在线订阅
准行世纪为客户提供基于引导技术的团队解决方案:参与式引导工作坊、引导型领导力发展和引导型内训师培养。欢迎扫码订阅准行世纪+《欣周刊》。
长按订阅《欣周刊》
白癜风该怎么治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js/5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