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风俗大年初一拉臊面

文:杨平选

  我和大部分关中男人一样,每天离不了一碗面。

  时令刚到小雪,漫天飞舞的大雪不请自来了。气温陡降,寒气袭人,这个时候一碗浇汤臊子面无疑是最温暖人的。店主见我进来,忙打招呼:“大哥,小碗面,大碗汤。”店主和我长期形成默契,小碗面的份量,盛入大碗汤中,才合我的口味。待老板娘端面上桌,我一口下肚,便觉有些不对味,再尝,果然不如以前的面筋道。

  “老板,你换了面粉吗?”我问道。

  店主忙解释说:“你嘴真刁,年关将至,为了防止夜市面馆私自加添加剂,市场统一配送生面条。这面是大型压面机一次成型的,没有咱自己的面筋道。”勉强吃了几口我便丢下碗扫兴而回。这却勾起了我儿时在兴平乡村吃臊子面的美好记忆。

  冬至刚过,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唱起了童谣:“今天说,明天说,说到祭灶烙饦饦;今天盼,明天盼,盼到初一拉臊面。”

  一个“拉”字形象地描绘出了吃臊子面的形态。几尺长的面条,用筷子高高挑到空中,送至口边,拉成一条长长的白线,吸入口中时会发出“吱吱”的哨鸣声,这就是,”臊子面”名字的由来。臊子面可不是天天都能吃的,只有逢年过节,或者娶媳妇,娃满月招待贵客时才会吃。

  腊月二十八,娘操起磨刀师傅磨得启明发亮的菜刀,把五花肉切成厘米见方的小块。油热至冒烟时,肉丁入锅翻炒,廋肉变暗,肥肉出油时,佐以姜、盐和酱,锅里的香味立刻溢满了整个屋子。清水淹活,放入用纱布包裹好的大料、花椒、桂皮,烧开改文火炖一个时辰后起锅,肉烂汤浓。

  关中平原,自古帝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出产的冬小麦生长期长,面筋质高,是天地赋予秦人制作面食的好食材。大年初一,天未亮,娘便下了厨。臊子面的制作复杂耗时。和面是第一道工序,水与面粉的比例至关重要,水多则面条易断,也不筋道,水少则面难成型,这度掌握在关中妇女的心里。

  娘一手端碗慢慢向面盆中滴水,一手在盆中回旋搅动,使水与面充分融合,凭感觉适时停止滴水,然后揉搓形成光滑的面坨,用湿布盖好醒面。行家和完面讲“三光政策”,即手、盆、面三样均不沾面迹,光光净净,没有多年的功夫是难达到的。醒好的面经再次揉光压扁,便搭杖擀面。娘甩动双臂用力向前滚动面杖,双手从面杖中间有节奏地向两边分开,这样擀出的面才能厚薄均匀。

  这动作好像在弹奏一架乐器,手停乐止,一张巨大的面片就覆满了案板。面片两次对折后切面,家乡叫“梨面”,娘左手摁着擀面杖慢慢向后滚动,右手拿刀贴住面杖来回划动,好像犁地一般,整整齐齐的韭叶面就码在了案板上。

  每当我夸赞娘的手艺时,奶奶却说,她年轻时盖房上梁来了几十男人帮忙。妯娌几人撑起三张大木案,从清早擀面到日端,才能满足人们的食量。谁家媳妇擀不好一案面,那能在人面前说得起话呢。

  面好调汤,放一块大油和炒好的肉丁入汤,加适量的盐和酱,油泼辣子当然少不了。大铁锅下面,水宽面少,捞起一筷子头入碗,浇上正在翻滚,漂着木耳、黄花、蒜苗的煎汤,一碗热气腾腾的臊子面就好了。若是待客,放上盐醋和油泼辣子,任由客人自己调味,非常人性化。主人一边上面一边劝客人不要喝汤,但那汤着实诱人,早已被客人喝光,额头直冒着汗,那叫一个爽。

  兴平臊子面讲究,面筋光讓,汤煎稀辣。一碗端在手,碗中红黄金黑白五色交融,香味直扑人鼻,面未吃到嘴,哈喇子已快流到嘴角。

  年越来越近了,在外奔波了一年的游子回家的情也越来越浓了。我期待着端一碗娘亲手做的臊子面,找回儿时的记忆。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jz/17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