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蒜薹贮藏期病害要注意
一、蒜薹贮藏期病害
(一)灰霉病
1、症状
薹梢最易染病,枯衰的组织生出白色薄霉层,继而向苞片发展,病部呈淡黄色水渍状,密生白色至灰色霉层。薹梗基部和其他受伤或发生病变的部位也易受害,初期病斑顺薹梗纵向呈长形,淡褐色,凹陷,后期病斑扩大,由基部向上腐烂,或在其他部位腐烂形成断条,并生白色至灰色霉层。有强烈霉味。
、发生规律
引起该病的是一种真菌,其生长适宜温度为15-1℃,在相对湿度95%以上,尤其是有水滴存在的条件下病菌孢子的萌发率高。病菌主要由蒜薹从田间带入,库房内残存的病菌也与发病有一定关系。病原菌多从蒜薹两端以及受伤或发生其他病变的部位侵染。
蒜薹适宜的贮藏温度为0℃。但在0℃左右低温下,病菌仍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如果温度偏高,不仅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而且加速薹苞和薹梗基部萎缩老化,降低抗病力,加速病情发展。在相对湿度达90%-%的气调贮藏中,枯萎的薹梢呈湿润状态,尤其被结露水浸润后更容易发病腐烂。高氧条件下发病严重,氧浓度3%-5%较6.5%以上能更好地抑制霉烂。
(二)病毒病
1、症状
在蒜薹上形成黄色斑点或顺薹梗纵向呈长形黄色条纹,又称花脸、黄斑等。以蒜薹中下部较多,靠近薹苞部较少。随着贮藏期延长,黄斑处组织凹陷、坏死,感染霉菌而腐烂。
、发生规律
蒜薹病毒病主要由大蒜花叶病毒和大蒜潜隐病毒两种或多种病毒复合感染。其中大蒜花叶病毒单独感染即可使大蒜产生明显的条纹花叶症状。大蒜花叶病毒经种蒜继代传播,田间主要通过蚜虫非持久性传播。病毒在植株体内增殖不仅限于地上部的叶片、假茎及蒜薹,而且可向地下部鳞茎转移、蔓延。大蒜生长季节气温高和干旱、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及葱属寄主植物连作或邻作则发病重。
患病蒜薹均由田间带病,在贮藏中后期黄斑处凹陷、坏死、腐烂。预冷不及时,贮藏温度偏高等情况下病情发展较快。
进入淘宝网搜索店铺进行选购
或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欢迎添加天宝特色农产品交流群6,交流了解更多特色农产品专业种植技术。
(三)二氧化碳伤害和低氧伤害
1、症状
二氧化碳伤害使蒜梗上出现黄色小斑点,继而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凹陷,继之蒜梗变为水渍状软条,俗称水煮蒜薹,薹苞坏死。凹陷斑常连成片,当感染病菌时腐烂形成断条,包装袋有浓烈的酒精味。低氧伤害主要表现为薹苞褪色呈白色或黄色,薹梗绿色变暗,梢软,似轻微失水状。
、病原
不适宜的高二氧化碳或低氧条件所致。一般贮藏环境二氧化碳浓度超过10%-15%则会发生伤害。被害的蒜薹在未显症之前,其组织细胞的透性大大增加,引起生理失调。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蒜薹对二氧化碳的忍耐力减弱,贮藏中后期易受害。低氧伤害在氧长期低于1%的条件下发生。
观看学习更多技术视频,请
3、蒜头干腐病
症状蒜瓣基部呈黄褐色,逐渐干缩,病部可产生橙红色霉层。
发生规律大蒜干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5-8℃,发病适温为8-3℃。
病菌随蒜头入库,这些带病蒜头在贮藏期间腐烂。茎基部及根部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大蒜在接近采收时遇土壤高温病害最重。贮藏期温度在8℃左右时,大蒜最易腐烂,而8℃时很轻。
进入淘宝网搜索店铺进行选购
或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
防治方法:
(1)严格入库前的质量要求选择无病或少病产地的产品,是目前避免病毒病的有效措施,对预防其他侵染性病害也十分有效。生长期间注意对灰霉病、干腐病等的防治。采收前1-5天可喷施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倍液,或4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倍液等。在晴天适时采收,避免雨淋、暴晒和损伤。迅速预冷至0℃。
()药剂防霉冷库在使用前,每立方米用8-10g硫磺加倍锯末,点燃熏4小时,或用1%-%福尔马林喷洒。所用货架、包装袋等用0.5%漂白粉液洗刷,风干后使用。包装袋内可放入浸有50%仲丁胺液剂的吸水纸或棉球,用量按每公斤蒜薹0.1ml计算。
(3)控制贮藏条件环境温度为-0.5℃-0.5℃,氧3%-5%,二氧化碳5%-8%。
转载请务必按以下格式注明
文章来源:天宝特色农产品交流平台(ID:tianbaotsncp)
参考文献:
《蒜薹和大蒜贮藏期主要病害》中国食品科技网
《如何防治大蒜贮藏期病害》何永梅
图片来自天宝特色农产品交流平台作物技术群及参考文献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购买知识付费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xg/19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