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上学路不再泥泞,雨天也有客人来,记者

02:07

细雨蒙蒙,没有嘈杂,没有车流,只有雨滴打在树叶上淅淅沥沥的声音……下雨的清晨,乡间的小路上一名穿着雨衣的妇女正在全力拖拽着一辆三轮车。雨后的土路上全是泥,她的雨鞋深陷黄泥里,又艰难地扯出,一步三滑地将三轮车推到村里的水泥路上。车上坐着的是她的儿子,尽管天不好、路难行,她也要送孩子去特殊教育学校上学……

年4月,淄博市妇联在“美在家庭”创建活动中发现,淄博市还有2万多户贫困家庭住着土院子,庭院道路没有硬化,生活出行十分不便。随即,淄博市妇联在全市倡导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建设“庭院爱心小路”,让贫困家庭彻底摆脱“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的出行难题。

近日,记者回访了淄博市桓台县、淄川区、博山区、周村区的部分“庭院爱心小路”受益家庭,亲身感受到了修建“庭院爱心小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阳光之路:上学路不再泥泞

一辆电动三轮车从记者身旁开过,沿着一条水泥小路,一直开到了一所院子的门口……4月初,来到桓台县田庄镇小寨村村民张红家时,她刚骑电动三轮车送孩子上学回来。

张红的儿子在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上学,张红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骑三轮车接送儿子,但最让她无所适从的也是这条上学路。一到下雨天,张红家的院子里就积水,被雨水浸泡后的土路就和了泥,张红的房子离村里的主路有20多米远,这条土路下雨天同样泥泞不堪,张红想把三轮车推出去都难。

说起张红的老院子,她仿佛又置身于过去的泥泞土路上,张红叹了一口气说:“下雨的时候,脚上黏的泥有几斤重,三轮车在泥巴路上怎么拉都不动,这20多米的路好像特别长。”

说罢,张红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她指着院子里焕然一新的景象说,这是去年改造的结果,村里给她修了房子,建了光伏发电,还修了一条从村里主路到她家院子里的水泥路,水泥路修建的时候预留了排水渠,现在再也不用担心雨天送孩子上学了。

亲和之路:雨天也有客人来

串门子是乡村里最平常的社交方式,农闲或是下雨天,妇女们爱串门,三三两两聚在一起闲话家常。3月15日,淄博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以往下雨天,王翠兰的家中很少有客,如今却大不相同,这都源于家里铺上了“庭院爱心小路”。

“昨天是农历二月二,我怕你忙着给人剪头发,今天来看看你。”78岁的张爱英拎着鱼来到王翠兰的家里,笑呵呵地将鱼拿到饭棚里。王翠兰今年85岁,是桓台县田庄镇曙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剪头发的手艺是王翠兰年轻时学的,只要村里人有需要,她就免费帮忙剪剪头发。

“我的家伙什太老了,年轻人都看不上,也就村里的老人们还愿意找我剪头发。”王翠兰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把凳子搬到了院子里。王翠兰给张爱英围上罩衣,又从一个铁盒中拿出削发器……

“以前下雨天没有来串门的,院子里都是泥,进不来人,自己也不愿意出门。”王翠兰说,去年村里给她修了爱心小路,还给房子外墙挂了水泥,家里、院里干净多了。“我很知足,不是妇联给我修路,我自己哪有这个能力。”王翠兰说,这条小路让自己家的门庭热闹起来。

自信之路:不会再踩脏村里的路

3月17日,记者来到周村区南郊镇前辛村,村里铺着水泥路,道路两旁设有绿化带,房屋的白墙上点缀着一幅幅山水画。

村民韩树祥刚赶集回来,他买来了肉馅和蔬菜,老伴在院子里拔了几颗自己种的蒜苗用来调肉馅,中午他家要包饺子,请朋友来吃饭。

“我这院子可规整了,这边种的菠菜、大蒜,那边种的莴苣、面条菜,旁边是我种的花。”韩树祥今年72岁,他和老伴平时就喜欢在院子里种种菜、养养花。“以前的房子旧了,院子里也乱七八糟的,不愿意住了。”韩树祥说,村里村容村貌美观,过去外面的环境比家里还整洁,下了雨,两口子都不愿意出门。“我们院子里都是泥,出门把村里的路踩得很脏。”韩树祥说,女儿孝顺,就把他们接过去一起住了。

“是去年才搬进来的,去年春天村上给我们修了房子,铺上了石板路。”韩树祥笑着说,家里大变样,他和老伴也愿意搬回来住。“再也不怕踩脏外面的路了,人也自信乐观了。”韩树祥的老伴知足地说,自己赶上了好政策,沾了政府的光,现在老两口没事就种种菜、浇浇花,最近还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守望之路:一个遮风挡雨的家

3月18日,博山刚刚下过一阵小冰雹,石马镇桥东村的孙丰英也刚刚出院。“腿疼得厉害,眼睛也不好,医院住了一个星期,幸亏去年妇联和村里给修了这条路,不然真的不方便。”孙丰英今年77岁,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十几年前,孙丰英的二儿子意外去世,留下3岁的孙子无人照看,孙丰英和老伴靠开小卖部拉扯孙子。几年前,孙丰英的老伴也去世了,家里只剩祖孙俩一起生活。

“现在孙子毕业了,出去上班了,经常回来看我。”孙丰英说,孙子很孝顺,经常打电话询问她的情况,孙丰英怕耽误他的工作,让他周末再回家。每到周末,孙丰英就耐不住想孙子的心情,总是往大门口跑,期盼着快点看见孙子的身影。

“家里现在修了路、修了房子,也变干净了,苦尽甘来。”孙丰英说,以前总担心自己过世了孙子没去处,现在好了,家越来越有家样,孙子可以放心在外面闯荡,不管什么时候,这里都是遮风挡雨的家。

幸福之路:见证日子越来越好

博山区石马镇东石村的薛秀英今年97岁了,这位鲐背之年的老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史,见证了百年的光阴故事。

“别看我97岁,她93岁,按辈分我还是她的侄女呢。”记者来到薛秀英家时,她正和几名老人坐在一起闲话家常。谈起建设“庭院爱心小路”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老人们都笑了起来。“方便我们这群老太太了,你看看哪个年龄小?这里还有拄拐杖的呢。”薛秀英说,年龄大了,每天的生活就是拉呱、晒太阳,不是老姊妹来找自己,就是自己出门找她们,这条小路上充满了大家的欢声笑语。

出生于年的薛秀英经历过没有电、没盐吃的日子,也经历过战争看过生老病死。薛秀英缓缓地讲述她所见证的故事,谈及祖国的发展变化,薛秀英感叹地说:“旧时候我连饺子都没吃过,你再看看现在,每天想吃啥就能吃啥,日子太好了!”

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庭院爱心小路”项目开展以来,社会各界爱心涌动,一条条红砖小路、水泥小路、石板小路悄然绽放在贫困家庭庭院。项目共收到爱心捐款万元、捐助物资价值60余万元,铺设小路2万余条,惠及贫困群众3.4万人。

项目得到了各级领导批示肯定和媒体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cp/201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