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长安人的腊八节是

现在说到腊八节,大人小孩都知道。西安今年特殊情况,要不然今天一大早,西安附近的很多地方都会像做核酸一样排起长队,抢着喝腊八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我们的确会记起,今天是腊八,代表着盼望已久的“过年”,很近了,这个时候,小孩子会非常高兴,因为可以扯布做新衣服了,有人会问,为什么是扯布做衣服,而不是直接买衣服呢?那个时候,农村的镇上,只有卖布的,成衣店很少,供销社卖布的柜台很长,而成衣柜台却很少,反之,所有的镇上都会有好几家裁缝铺,而每年的冬天,尤其是腊月是裁缝铺生意最好的时候。

老照片扯布(来源网络)

即就是这样,一般的家庭也只是给小孩子做衣服,但也不是给所有的小孩都做,兄弟姊妹四五个也是给大一点的孩子做,小一点的就用大孩子穿不了的旧衣服给小的改做,所以说,过去有这样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翻翻补补又三年”,当然条件稍好一点的家庭会给每个小孩都做,大人也会做一身,但这在我们家是没有的。那时候,五六口之家,就是所有人都做也花不了几个钱,三四十块就够了。

用碾子碾腊八豆豆(来源网络)

话有点扯远了,今天是腊八,那就言归正传,还是说腊八吧。

说起腊八,就会想到腊八粥,如今的腊八粥的花样繁多,少说也有七八种食材,多的几十种都有。可是在那个年代农家平日的饮食安排,会遵循“农忙吃干、农闲吃稀”的规则,不太忙的时候,吃干饭是一种浪费,有点败家。骂人“吃干饭的”,意思是吃了干饭,却干活不顶用,白瞎了这顿干饭。七五、七六这两年冬天,我们上高中,在学校要干大量的重活,我们去三十里外的子午峪植树,冬天到水库工地去劳动,对饭的好坏,有一个简单的划分:干饭是“好”饭,稀饭不是好饭。所以对腊八不喝粥,也不大在意。

人推碾子(来源网络)

那时候,我们这里的腊八粥,是提前几天用包谷做的,就是用碾子碾出来的,也就是大很多的包谷“大糁子”,我们这里称作“腊八豆豆”,就是一粒包谷碾成三四粒大,然后再放上一点大豆,我们这里叫“白豆子”,前一天晚上用水泡上,第二天早上母亲天不亮就起来,放在锅里熬。等到父亲早上放工回来,一家人每人一碗,再来点浆水菜,吃点包谷面馍,中午给早上剩的腊八粥里加点水,再杆上一些面,再用铁勺炒两根蒜苗,下在里边就是腊八面,吃起来那叫一个香,因为平时想吃到蒜苗也是不容易的。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腊八粥里,要放红枣、花生、红豆、糯米、栗子、桂圆、核桃仁、葡萄干、枸杞子。如果有了这些东西,腊八粥也的确可以算好饭。当然,我们当年也没有这些珍贵的食材来煮粥。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gx/2114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