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除了吃汤圆饺子,中国人还吃这些东

点击打开图片识别   今天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从冬至之日开始,我国就进入了数九寒天,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今天你是打算吃饺子呢,还是汤圆呢,还是……其实,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全国各地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俗哦!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大家都吃什么?

  各地风俗不同,吃的也不一样,为什么要吃这些,说来都颇有渊源↓↓↓

广东咸汤圆、甜丸、腊味

  广东人流传着一个说法:“冬至大过年”“肥冬瘦年”,把冬至看得像过年一样隆重。人们冬至一般祭祖,还要到坟墓前挂纸,俗称“挂冬”,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大吉大利。在农村,过去过冬至非常重视,除了祭神拜祖和备办丰盛筵席外,特别要给耕牛吃上一顿糯米糕(用菜叶包裹塞进牛嘴里),以及米汁、酒糟、萝卜、菜水等以感谢耕牛一年的辛劳与贡献。

  如今,传统的冬至习俗在城市里慢慢消失,但是广东有很多家庭还是会在这天做腊味糯米饭、杀鸡宰鸭炖八珍,众人环锅而食。有些广东人还有在冬至这天向亲朋好友送腊肉的习俗。

  在广东潮汕,吃甜丸这一习俗几乎普及整个地区,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然而,“到处贴甜丸”的风俗,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江门五邑特色汤圆

鲮鱼汤圆冬至鱼生

鲮鱼汤圆是鹤山客家人在冬至那天家家户户人人皆吃的佳品。这天,不分穷富,家家户户制作汤圆。如同制作各式糕点一样,隔天就把粉做好,放在竹筲箕晾开。冬至一早,妇女到田里拔萝卜、葱洗净备用。家人趁墟买鲮鱼、腊肉、香料等,下午大家动手制作。将鲮鱼去鳞、砍头去尾取肉,剁成肉泥,在油锅里煎熟,把切成条状的萝卜与腊肉一起加水在锅中炒熟,然后放进汤圆、鱼肉,加盐和水,文火煮熟。吃时各人添加调料,作为晚餐,全家饱吃一顿。这样的鱼松汤圆滑、香、甜,人人爱吃。不过只在每年冬至吃一次。

在鹤山一些地方,特别在部分水区,还流行冬至吃鱼生的习俗。

花生饼作馅,汤丸份外香

远近驰名的外海花生饼大家都知道用来送礼和作为零嘴最好不过,其实花生饼还有一个用途,就是作为汤丸馅了~到了冬至,外海人都喜欢把花生饼敲碎,直接作为馅料包到糯米粉皮内,这样相比作为零嘴,甜度会更为适合。

甜水萝卜煮汤丸,冬至要吃大红柑

所谓冬吃萝卜夏吃姜,冬至前后一个星期是吃萝卜最佳的时机。在新会区崖门镇甜水村,萝卜是有名的土特产。与众不同在于其清甜、脆口、无渣、少纤维。有“冬至卜”和“大头卜”两个品种。“冬至卜”在冬至基本收割完毕。每年冬至,新会人都喜欢以甜水萝卜煮汤圆。

咸汤丸

开水、花生油搓拌糯米粉,搓为实心汤丸;鸡壳、冬菇条、胡椒粉熬制鸡汤底;鲮鱼脊肉去皮,手打鱼青丸;白萝卜绍菜切丝,青蒜切段,芫茜切碎,鸡肉拆丝、瘦肉切片,大虾米浸发,均放进汤底煮熟调味;开水煮汤丸,倒入鲜汤里,拌好吃。

福建搓丸、姜母鸭

  在福建的闽南地区,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每到这一天,福建不少地区的民众都要搓冬至丸子,并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祖行动。

  “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祥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厦门人冬至吃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台湾九层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和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日,集中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

杭州年糕

  从清末民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儿菜、冬笋、肉丝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丝、笋丝汤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长高,图个吉利。

苏州馄饨

  吃馄饨忆西施。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南京鸡汤、豆腐

  老南京过冬至有两样东西是必吃的--喝鸡汤、吃豆腐。按民间说法,在冬至这天喝鸡汤,可以补上一年。过去人冬至进补,是为了来年的春天有劲干农活。尽管现在生活好了,但冬至喝鸡汤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

  除了鸡汤,冬至还要吃“豆腐”,寓意多福。相传该习俗是从明代的刘基流传下来的。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命刘基负责营造皇城,因刘基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便遭到众贪官的联名诬告,说他贪污银两。朱元璋大怒,即命刘基将账本呈上备查。刘基便于冬至这天,左手提账本,右手提一瓦罐上殿见君。朱元璋好奇地揭开瓦罐,见是满罐的小葱烧豆腐;再抬头看刘基时,见他神色庄重,一身正气,才知自己错怪了忠良。于是便自我解嘲道:“小葱烧豆腐,一清二白”。打这以后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户户便吃小葱烧豆腐了。又有一种“逗富”、“长旺”的寓意。与南京类似,泰州、扬州、南通等地的冬至日习俗大抵如此。

宁夏“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不过在冬至这一天,羊肉粉汤不叫羊肉粉汤,而叫另一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湖南赤豆糯米饭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四川羊肉汤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专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 。 

北方饺子和馄饨

  在北京,有句谚语叫“冬至馄饨夏至面”。对于有着“好吃不如饺子”习俗的北方人来说,也普遍有冬至吃饺子和馄饨的风俗。

  有趣的是,吃“捏冻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下面附送咸汤圆制作方法:

材料:

1.糯米粉

2.白萝卜1块。

3.香菇2–3朵。

4.腊肠2根

5.绞肉碎若干(现在也有喜欢放鸡肉、鱼肉等)

6.虾米1撮。

7.芫茜(香菜)。

8.葱1根。

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增加配料~~

小编在这里祝大家汤圆节快乐哦~

来源:网络

江门网编辑整理

近期热门资讯索引(点击标题进入)

1、江门人!敢不敢来测试一下你的胆量!

2、在江门都能睇到雪景?!呢间店要一次满足你三个愿望!

3、江门人可能被骗了?微商月入百万?其实真相是这样的…

4、结婚接新娘,居然有人真系出动电锯了,吓坏伴娘了!

5、刚出的事,再也不敢这么干了!很多人不知道...

更多生活资讯美食分享,长按下方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jz/100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