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上
铭爸
国家高级育婴师,拥有4年大学、6年小学、3年幼儿教育工作经验,新起点蒙台梭利早教中心创始人
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学到的可不仅仅是钱。财商的教育更是品格的教育!
第7期微课课堂笔记
一、财商离孩子有多远?
1
小时不玩钱,长大被钱耍
在前几期微课中,我已经和大家聊过了情商培养和智商培养的话题,从大家的反馈来看,这两个话题都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而今天的话题,似乎没有前两个话题那么热门
之前有很多人给我反馈:
——没钱的说:财商和理财都是有钱人的玩意
——有钱的说:我们这代人没学过财商课,一样混得不错
——孩子还小的说:我孩子才几岁,谈什么财商啊?
——孩子已长大的说:我孩子已经上小学了,没时间培养财商了……
我非常理解这些想法,因为大多数人就是这样生活的。因此,富人永远只是观念新、适应快的少数人!
关于财富的观念、知识如此重要,可是我们却知道得很少,以至于许多人一生都在为赚钱忙碌,做金钱的奴隶,而至于为什么要赚钱,该怎样更好地赚钱,如何让金钱为你工作,自动钱生钱,怎样更好的利用金钱……这些大问题,我们却知道得很少,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同样如此。
过去我在大学里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时,常常会问大学生毕业生一个问题:“你想要什么样的工作?”许多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赚钱的工作”,也有人稍作思考后回答:“自己感兴趣的工作”。结果,回答想找“赚钱的工作”的孩子,毕业后经常跳槽换工作,5年后仍然是一名职场小兵;而那些真正明白自己职业追求,清楚个人价值观的孩子却不会计较眼前利益的得失,而更专注于个人能力经验的积累,5年后成为了某个领域的精英,收入自然也很丰厚。
表面看来,二者的差别仿佛是他们毕业找工作时,个人抉择的结果,其实,以我10多年来从事大学、小学、幼儿教育工作的经验来看,他们成年后的命运程序早已在童年时代被家长设定好了。
那些长大后难有所成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从小总喜欢跟他们说这样的话:
——“小朋友揣什么钱啊,你想要什么,跟我说,我跟你买。”
——“你好好学习,钱的事情不用你操心。”
——“打什么工啊,我挣得钱还不够你花吗?”
——“你的压岁钱,我替你保管,长大了再给你用”
许多家长内心中有一种恐惧,害怕让孩子接触钱,弄丢钱,乱花钱,结果越禁止越渴望,越容易出现家长不希望看到的行为。比如在我过去6年的小学教育工作中,就经常接触到这样的小学生:
1、李鸣(化名,下同)上四年级了,却花钱无节制,想要就买,自以为自己家很有钱,却不知道爸爸做生意还欠着一屁股债,家里只能靠妈妈上的工资开销。
2、小刚每次零钱到手,立刻用光,一分不留。常常买了才后悔:不该和同学攀比,听商店老板忽悠……
3、小军常常偷拿家里的钱,因为每次他要用钱的时候,爸妈都一定会给的,而且他们还经常跟他说:“我们的钱早晚都是你的!”
4、小力竟然以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所以常常把自己的钱白送给同学。刚开始同学还感谢他,后来就觉得他傻、懦弱,因此经常欺负他,甚至还勒索他。结果他被逼无奈只好偷家里的钱。
我相信这样的例子绝不仅仅是个案,大多数家庭都有类似的问题。一个人从小就不明白金钱的价值,不能合理的攒钱花钱,长大了即使获得了更多的金钱也不是福气,而是灾难。古往今来,达官显贵的子女败家丧命的例子不知道有多少,所以“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是人人皆知!
2
家族兴衰,财商有责
确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历来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在家族中,有谁获得了金钱地位,那么其他家族成员就可以不用努力,自然沾光,最后家产败光,权力用光,还有的锒铛入狱,晚节不保!
可是,国外很多上百年的财富家族却不这样。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近期当选为美国第57届总统的特朗普。
他一共有5个孩子,较大的3个已经成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第4个孩子虽然刚刚大学毕业,但也早已显露成功者的端倪。这里特别要说一说的是他的大女儿伊万卡,她不但帮父亲做房地产,还自创品牌,而且还是《纽约时报》评出的畅销书作家。
在她35年的平坦前途上,有30%是借了家族的光,而70%则全靠自己打拼。伊万卡从小打工挣零花钱,父母只提供足够的生活费和教育费,连电话账单都要她自己付。在教育孩子如何看待金钱的问题上,伊万卡的父母非常的一致。父亲说:“我们给她足够的生活费,但绝不会让她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样的教育最终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作为孩子的伊万卡最有发言权了,她说:“从我懂事起,就知道想要的一切不会从天而降。我的每一分钱都是自己所挣。”你看这就是财富家族的秘密。
犹太人是世上公认财商最高的民族,在美国,他们只占了总人口数的3%,但却掌管着美国财富的70%,这归功于他们对下一代独特的财商培养方式——有偿生活机制。
所以,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兴旺,都和家庭中孩子的财商培养有直接的关系。
3
财商决定个人幸福
当然,或许你会说我们可不指望孩子将来大富大贵,平平安安就是福了。如果是这样,那么你更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财商了,因为一个人要想在浮躁拜金的社会中,保持独立的信仰,追寻自己的梦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更需要从小建立稳固的价值观、金钱观了。
我个人现在就过着这样的小生活,虽然不富贵,但是很富足。因为我早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就很幸运地接触到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职业规划大师舒伯的职业价值观理论,明确了自己的择业标准,确定了把“利他主义”、“成就感”作为我选择工作时的首先考虑的因素,而把“管理权利”、“经济报酬”、“安全感”等因素放在了其后来考虑。简单地说,就是我很清楚我想要从工作中得到什么。因此,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利他主义”价值最容易体现的教育行业工作,虽然不富有,但却自得其乐。很多行业的精英,各个领域的大师们不也是这样,在追寻自己梦想的路上过着自己的幸福生活吗?
有时候看到亲戚朋友在津津有味地讨论房子、车子、票子,但平日里却没有多少欢笑,这时,我真想大喊一句:“我们不比钱多,我们比幸福!”当然,这句话可能张狂了点,而且一个人的幸福除了跟工作有关,还跟婚姻、子女有关,我也只是在追求幸福的路上……
4
什么是财商?
我想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财商——是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是通过财物的杠杆调节作用,帮助孩子戒除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
二、财商和情商智商同等重要
从2岁时的物权意识开始培养
财商的地位和情商、智商同等重要,决定着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那么到底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他的财商呢?许多理财专家给出了不同的建议,有的说从4岁开始,有的说从6岁开始。
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应该尽早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有些家长直到孩子10岁的时候才开始进行教育,这太迟了,其实在学龄前就可以进行了。”
考虑到理财专家们的建议和幼儿心理发育特点,我认为孩子的财商应该从1岁半时的物权意识开始培养,或者说孩子物权商的培养是财商培养的基础。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我们知道,起初人类社会并没有钱币,很早的时候,人们都是用物品与物品进行交换。慢慢的,直接的物物交换常会导致交换的困难。因此,人们开始以钱币作为交换的媒介来方便交换行为。
虽然,我们成年人已经非常理解钱币的价值,但是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钱币的认识还需要重新走过那段货币起源的人类历史:
1
物权意识
首先,在孩子1岁半开始出现较强的自我意识时,我们要注意在生活中教他区分各种物品玩具的归属权,这样孩子才能慢慢明白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可以随意支配;哪些东西是属于别人的,无权占有和使用;哪些东西是属于大家共用的,可以先到先玩,排队轮流玩。这样做就是在为孩子不久后出现物物交换行为打基础,因为没有私有,哪来交换呢?
2岁多以后,孩子开始更多地使用“我”“我的”这样的人称代词,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说“小铭吃饭”“小铭的饭碗”,这个时候意味着他开始进入“物权敏感期”了,他会更加努力地捍卫自己的个人财产权,因此分享行为显然不是此时的主题。如果家长硬要孩子分享,那么也只会是孩子的“假意分享”,是为了讨好而分享,或是迫于压力而分享,这样会使得物权意识发展受到延误,无法顺利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
2
物物交换
当两个年龄相仿,都处于物权敏感期的幼儿,对别人的玩具产生了兴趣,想要玩的时候,因为都不愿意分享,所以就出现了僵持,这时大人可以适当地介入,引导他们交换着玩,于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交换行为就很快在孩子身上重复出现了。
后来,随着孩子思维能力和社会性的进一步发展,才会逐渐出现以情感回报作为交换的分享,比如:小铭把玩具分享给小强,小强和他做朋友一起玩。从这个角度来说,交换是物品与物品的相互分享,分享是物品与情感的相互交换。
3
钱物交换
每个孩子不是天生就聪明的,如果孩子一出生就被送回大森林,一样会变得和原始人一样思维简单,著名的印度狼孩的故事就是个明显的例子。真正要让孩子变聪明,还需要成年人在孩子出生以后有意识的引导。
像刚才说的物物交换的方法,如果让孩子自己摸索的话,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当成年人给他们示范以后,他们就很容易掌握。同样的道理,当孩子出现物物交换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我们成年人也应该把人类文明的果实与他分享。比如,当孩子想要拿着自己的玩具去换超市里的玩具,不被许可时,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让孩子看到,钱币是可以用来换取超市的物品的。认识到钱币的作用和价值,这对孩子来说是丝毫不亚于原始人类的进步。
当孩子已经有了钱物交换的意识以后,我们就应该正式开启孩子的财商教育了。
三、花钱、识钱、攒钱、管钱、挣钱能力培养
1
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跟钱打交道?
或许很多人到了这一步,还是不想让孩子过早跟钱打交道,或者在涉及钱的问题上面遮遮掩掩,为了彻底打消这样的顾虑,我想站在爸爸的角度上,再谈一谈“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孩子跟钱打交道?”
01
传统观念误区
首先,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似乎对“钱”很贬斥,中国人自古就重农轻商,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特别严重,因此不重视商品流通,自然不爱谈“钱”。
02
品德上的担心
随着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现代人对钱的认识已经越来越趋于理性,但是仍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过早接触钱,只会让他们更加渴望金钱,从而出现不良行为:乱拿钱,乱花钱,甚至偷钱,进而变得物质至上、贪得无厌、自私自利。
事实上,就像是孩子的性教育一样,如果开始得早,反倒他们会更容易不带色彩地接受,发展出健康的性观念,以及良好的自我保护能力。而如果我们遮遮掩掩,孩子则会通过色情网站、图片、视频、书籍、同伴等渠道得到不健康的性知识。
孩子对待金钱的观念同样如此,连续6年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的《穷爸爸富爸爸》讲到:“如果不你教孩子金钱的知识,让债主、奸商、警方甚至骗子代替你来行进这项教育,那恐怕就要付出一定代价了。”
03
害怕孩子被宠坏
家长不喜欢跟孩子谈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富养孩子会被宠坏,同时很多人也很纠结,担心“穷养”可能会造成孩子内心的匮乏感。
荣·莱伯是纽约时报个人理财栏目专栏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犹太裔父亲,多年来一直倾力研究儿童与金钱的课题,依据心理学家、理财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撰写了一部轰动全美的书《宠坏的反面》。书中讲到:
孩子会不会被宠坏,与穷养还是富养无关,其根本在于孩子是否树立健康的金钱观;这跟钱的多少也无关,而关乎钱背后的价值观和品格;最重要的是,将孩子与钱隔离,会让孩子失去学习健康的金钱观的机会。所以,他通过这本书想要传达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要想孩子不被宠坏,关键在于从小培养与钱有关的优秀价值观与品格——勤俭节约、理性消费、自控力、感恩、慷慨,等等,而这些价值观与品格必须以“钱”为工具来进行培养,富养有道是不会宠坏孩子的。
04
家长是财商的启蒙老师
成年人应该主动帮助孩子与金钱建立这样一种关系,我称之为朋友般的关系——不害怕金钱的离开,也不渴望金钱的到来。能够驾驭金钱,让他成为获取幸福快乐的工具。遍观世界,似乎这样的工作只能靠家长自己完成,因为不仅中国如此,《富爸爸穷爸爸》一书也提到:“在美国,人们在学校里学习多年,却没有学到任何关于金钱方面的知识。其结果是,人们只知道为金钱而工作……但从来不学着让金钱为自己工作。”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受到的财商启蒙,就是大二时从我上铺的兄弟那里借阅的《富爸爸穷爸爸》。当时刚看到第一页:“我有两个爸爸,一个穷,一个富。一个受过良好的教育……另一个爸爸连初二都没能念完。”我立刻就被吸引住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确实太多了。于是,紧接着一口气读完。
后来才知道,我看的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俗物,它发了个国家,总销量突破万册!英文版连续6年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虽然它讲的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关于金钱的知识,没有讲高深的经济学原理,但却连金融专业的研究生,都惊呼受益匪浅。
在此,我也想顺便推荐还没有看过的朋友读一读《富爸爸穷爸爸》,这绝对是家长自我提升和培养孩子财商能力的圣经!它的中文版是在年由著名策划人汤小明先生引进的,9月面市后,连续18个月蝉联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第1名,连续两年半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10名,时至今日仍然十分畅销,年央视著名财经节目《对话》“15周年庆典”上,《富爸爸穷爸爸》入选大家最白癜风晚期能治愈吗白癜风初期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jz/1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