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人家的橱柜里永远不缺的东西,鲜到你无
?点击上方篮字
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可以随时打开这里哦
要问我记忆中最爱吃的是什么
从小海边出生的小盆友们一定对海味干货最熟悉
海苔、紫菜、海带……
那是最平常但不可或缺的味道
01
茅洋乡海苔
在象山茅洋乡,有一个著名的的晒海苔专业村叫文山村。这是一个背山面海的村庄,面对蟹钳港,背靠蛇头山,空气清新,没有污染,自古就以晒海苔和鱼鲞闻名,其晒制海苔已有多年的历史。那是文山村人祖祖辈辈年复一年的生计传承,也是他们与海洋对话的密码。
在象山半岛,采海苔晒海苔是一些靠海农家的一项副业。苔菜几乎长年生长,冬天至翌年之春采捞,称冬苔;立春后至立夏采捞,称春苔;立夏后至大暑采捞,称夏苔。
经洗、拣、晒、装10多道工序制成干品,其中以冬苔质量最佳,苔色翠绿,清香扑鼻,质地松脆。
每逢海苔采收的旺季,在退潮后的海涂上,赶海人就会扛着耙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开始“访青丝”。乍看上去,附在海涂上那一缕缕原生态的绿色生物,犹如一幅天然的水彩画张扬着灵动的晕染质感。
赶海人佝偻着身子,轻柔地把和着海泥的湿海苔耙起,然后放入到箩筐里,直到堆积成了“绿丘”,采海苔才算告一段落。采好的海苔需要洗干净,才可以进入“晒”的程序。
洗涤工穿着齐腰的长筒皮裤,弯腰在河里用手不断搅拌箩筐里的湿海苔,让清凌凌的河水涤荡掉混浊的海泥,阳光下还原了天然色泽的海苔丝便像翡翠一样的晶莹剔透。用手捋起洗净后的海苔,犹如触摸在丝绸上一般顺滑无比。
有经验的人在洗海苔时会掌控洗涤的程度,只是恰到好处地滤去一些泛沫,却不会一味地去压榨裹在里面的海水味,这样能使晒出来的海苔口感不苦涩,且带有咸香。
晒苔条,可以说是靠天吃饭的活。首先阳光要充沛,保证充足的日照量是晒成苔条的必要前提条件。其次是风向最好是西北风,在阵阵西北风的吹拂下,海苔不仅能干得快,而且晒出的苔条干而脆,是成就好品质的保证。所以,每回去采海苔之前,采苔人起码要估准近三天的天气晴好才能下海。
晒苔条的工具装置简单而实用,在秋收后的稻田里,打上木桩,缠上草绳,做出一行又一行的“晾衣架”,远远地望去如网状地铺阵,蔚为壮观。
须晴日,在“晾衣架”上先把一坨坨的湿海苔挂上,再用双手一一摊分开,呈一字排列,完成第一道工序。
经过几个小时日光暴晒后,待海苔的水分被蒸发掉一大半后,其外层表面呈干缩的状态时,则开始进行第二道工序——翻海苔。翻海苔,顾名思义就是把晒在“晾衣架”上的海苔翻个面,让海苔做到彻底干透。
忙碌的场景又一次展开,在来回穿梭的脚步声中,一束束海苔通过长满厚茧而粗糙的双手,蜕变成了一条条翠绿色的丝巾,映照在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上,融入瑰丽变幻的天空下。阳光与食物,就在静默中完成养分的交换,如同瓜熟蒂落一般自然。
过去晒苔条,一个刮西北风、太阳又好的大冷天对苔农来说不啻天籁,若中途刮起南风或下起雨,那真是心情沉重的一天。现在有了烘干箱,赶上下雨就收进去烘干,倒不至于造成损失,但心里也是遗憾的——“别处的人可能没感觉,可是海边人一吃就吃出来了,在海风吹拂下充分日晒的海苔有股特别的香味,烘干的怎么也赶不上的。”
即使如今晒苔已实现了简易的科技化,但苔农使用得极为克制,因为他们坚信自然的力量比这些发明更神奇,更能赋予食物好味。
经过全手工的洗晒,阳光下那一行行绿色的苔条保留了大自然的原汁原味,可谓是不折不扣的“低碳环保”产品。在食品工业加工盛行的今天,看到农家阳光下晾晒的海苔,不由不让人感受到久违的乡情乡味。自然和阳光,给予人类如此神奇的能量。
海苔鸡蛋饼
做法
1.剪碎海苔,撒入面粉中
2.在面粉里打入鸡蛋和葱花
3.倒入清水,加盐、味精、胡椒粉,搅拌成均匀的面糊
4.不粘锅里放油,将面糊倒入,摊平,煎熟即可
02
东旦村紫菜
对象山人来说,紫菜实在太常见了,常见得几乎忘了它也是本地的特产之一。
虽然紫菜的名字里带菜,却是一种生长于浅海岩石上的藻类植物,属海产红藻,喜风浪大、潮流通畅、营养盐丰富的海区,东旦村就坐落在大沙滩边,捕鱼与养殖紫菜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事业,若是赶上好时间,还能看到潮水退去后,浮出滩涂水面的数量庞大、整齐排列的紫菜养殖架。
以前晒紫菜,多是利用人工洗刷,日光曝晒,而现在,科技先进了,将紫菜从海里捞起来用淡水洗干净之后,用离心机将杂质分离,去掉咸味,再利用烘干机或烘干房将紫菜烘干,节省了不少时间。
而且与传统做法相比,用烘干机烘干的紫菜干度好。但是传统的日晒方法能保留紫菜的原味,所以当地不少人还坚持着传统日晒的处理方式。
在象山,煮紫菜汤都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技能。最简易的做法就是,倒一点儿酱油,放一点米醋,再撒一些葱、虾皮,将紫菜撕成小片小片地放在里面,用热水一冲,热腾腾香喷喷的紫菜虾皮汤就做好了。
若是夏天,可以多放一点儿醋,酸酸的,生津止渴。而且紫菜很容易保存,犹记得在海外求学的候,母亲寄来了一个大包裹,方便面什么的自不必说,还有很多家乡特产,紫菜便是其中之一。
常常自己泡着吃,只是他们有他们的吃法——喝着汤,就着馒头、包子,算是兼南北之长了每当吃腻了黄油奶酪的时候,撕下一小片,煮一碗酸鲜可口的紫菜汤,便很能排解思乡之情。
几个来自中国北方的同学也常来蹭一点儿,喝习惯之后,回到北方常常自己泡着吃,只是他们有他们的吃法——喝着汤,就着馒头、包子,算是兼南北之长了。
紫菜虾皮鲜肉汤圆
做法
1.将水烧开,放入鲜肉汤圆,煮熟
2.碗内放入虾皮、紫菜、盐、糖、味精、胡椒粉、蒜苗碎
3.将煮熟的汤圆连汤倒入碗中
4.浇上麻油
03
黄避岙乡海带
西沪港是象山半岛滩涂面积最大的内港,过了象山港大桥,沿着港湾的岸边,整片滩涂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发出粼粼的波光。
清朝姚燮作《西沪棹歌》:“东西塔影远云遮,冉冉炊烟接下沙。日落海山僧磬寂,一行飞雁入洋笆。”找个晴日的傍晚,诗一样的景致似乎几百年都未曾变化。
西沪港即是象山港的支流,也是象山港的末梢,西从礁门口外算起,向东至墙头镇戴港,腹大口小,是一个封闭形港湾。港内风平浪静,水流缓慢,水质清澈,藻类多,遍布广,非常适合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也孕育着沿岸的靠海吃海的人们。
黄避岙乡沿海的白屿、骍角岙、高泥村是象山本地重要的海带养殖区。每年四五月份海带采收时节到来,整片整片青黛色的海带在波澜起伏的海面上忽隐忽现,尤为壮观。
养殖户们开着小船到系海带的木桩上,往往需几人合力才能把两三米长的海带拉到船上,装满后,再将船划到岸边。天气晴好的日子,渔民把海带拖到岸上晾晒,宽大如被的海带在阳光下透着暗绿色的光,犹如一张张幕布悬挂在海岸之上。
收海带的日子并不长,又要赶着日头,所以显得非常紧张,渔民们一天睡2-3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情。然而,正是这种劳苦才带来倍感珍惜的丰收的喜悦。
市面上出售的干海带,几乎都带着海盐的粗糙质感,买回家剪一段,洗净,用水泡开,剩余的部分依旧可以保存很长时间。
炎夏来临之际,没有什么胃口吃饭,一盘清炒海带,或者海带豆腐汤却是解暑极佳的小菜。像所有海鲜一样,海带并不重口,带着天然的隐约鲜味,靠着薄盐就能激发出美妙味道。
凉拌海带
做法
1.海带一整条洗净,用水泡发备用
2.胡萝卜和海带切丝备用
3.将海带丝和胡萝卜丝在沸水中煮5-7分钟捞起
4.依个人喜好加入酱油、芝麻油、醋、姜末等
选自《食尚宁波》杂志年11月刊《平常而不平凡的海味》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jz/1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