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史话武山蔬菜产业的四个阶段
武山蔬菜产业从自给到商品化生产,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是露地菜生产阶段;年至年是普通塑料大棚发展阶段;年至年是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建设阶段;年以后是蔬菜品牌建设阶段。年至年是我县蔬菜快速发展时期,期间,按照“东上档次,西上规模,西移南进,上山进沟”的发展思路,通过渠路配套,整流域开发,我县冬暖棚、普通棚和露地菜得到迅速发展。年,县委、县政府又提出的“扩面、抓点、提质、增效”的新思路,突出“一线两区四片”,抓好四大河流域“”工程,重点建好三个基地、抓好两棚建设、突出一个中心,促进全县蔬菜产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县蔬菜生产由简易露地生产,经过了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两次改革生产的历史转变,实现了由产品自给到商品化的生产过程,蔬菜产业成为武山县第一大支柱产业。全县蔬菜主要生产韭菜、西红柿、黄瓜、青椒、水萝卜、茄子、白菜、蒜苗、西瓜、甜瓜等三十多个种类。已初步形成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产销一体化的格局。
一、种植区域扩大,生产形成规模
塑料大棚种植区域由年前渭河流域的6个乡镇发展到渭河及其榜沙河、大南河、山丹河等支流的15个乡镇多个村3万多户;日光温室由年的2亩发展到1.29万亩,涉及12个乡镇,63个,户。
1.主要蔬菜种类、品种、分布区域、产量和产值
(1)韭菜: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山丹、城关、洛门、马力等乡镇,重点村有山丹乡贺家店、周庄,城关镇清池、韩川、韦庄,洛门镇金刚寺、文家寺等村,总面积约4万多亩,总产量万公斤,总产值万元。品种经历了马莲韭、汉中韭、平韭4号等,现在主要品种有久星1号、久星2号、久星9号、久星10号、久星11号、久星21号、寒绿、等及当地老品种马蔺韭。
(2)洋葱:主要分布在榜沙河流域的鸳鸯、高楼、马力等乡镇,重点村有鸳鸯镇安咀、高楼乡刘川等村,品种经历了紫皮高桩洋葱、美国红等,主要品种为牧童、太阳格林、红福、红皮高桩洋葱等,面积1.5万亩,总产量万公斤,总产值万元。
(3)西红柿:主要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中种植。主要分布于洛门镇新龙、改口,四门镇三衙,城关韩川、韦庄,山丹周庄,滩歌镇黑池殿、关庄,马力镇北顺,鸳鸯镇颉门等村,品种经历了毛粉、中杂9号、合作、世纪粉王等,现在主要品种有金棚1号、金棚强帅、大秦粉王、秦皇鼎盛、世纪星等,面积亩,总产量万公斤,总产值万元。
(4)黄瓜:分布区域马力镇北顺,洛门镇新龙、改口、文文家寺、郭庄,城关韩川、韦庄,山丹周庄,滩歌镇黑池殿、关庄等村,品种经历了津春3号、天津密刺、津绿3号、津优2号、博耐2号等,现在主要品种有津优32、津优35、津优36、津优38、津绿12号、博耐10号、博耐13号等,面积亩,产量0万公斤,产值万元。
(5)甘蓝:主要分布在山丹、城关、洛门、马力等乡镇。品种经历了、京丰、晚丰、庆丰等,现在主要品种有精选、中甘10号、11号、铁头等,面积亩,产量万公斤,产值万元。
(6)菜花:主要分布于洛门、城关、山丹等乡(镇),种植品种为日本富士山、祁莲白雪、日本等,分布区域同甘蓝,面积亩,产量万公斤,产值万元。
(7)辣椒、茄子:主要分布在洛门、城关、高楼、马力、滩歌等乡(镇),总面积亩,总产量万公斤,产值万元。辣椒品种经历了洛椒4号、墨秀、早欣大椒、猪大肠、天椒4号、洛椒A、洛椒B、航椒1号、航椒2号、航椒3号、陇椒2号等,现在主要品种有航椒5号、航椒8号、陇椒5号、洛椒系列、甘科系列、长剑、新世纪;茄子品种有兰杂2号、3号、美引长茄、黑珊瑚、黑龙江长茄等。
(8)水萝卜:主要分布于洛门、城关等乡(镇),面积1亩,主要品种有接茬萝卜、红蛋子、满堂红等,产量万公斤,产值万元。
(9)蒜苗:主要分布在洛门、城关、山丹乡、马力等乡镇,面积亩,产量万公斤,产值万元。
(10)窝笋:主要分布在洛门等乡镇,主要品种有八斤棒笋、太原棒笋,面积亩,产量万公斤,产值万元。
(11)西瓜、甜瓜:主要分布在马力、山丹、城关、洛门等乡(镇),品种经历了P2、丰抗80、京欣1号等种植品种为西农8号、西农10号、丰抗88、改良京欣等。总面积亩,总产量万公斤,总产值万元。
(12)西葫芦:主要分布于洛门镇西梁(山地麦后复种)和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分布区域。品种经历了阿×伯、嫩玉、秀玉等,现在主要品种有陇葫1号、绿碧、晶莹7号等。
2.建立了六大无公害蔬菜基地
(1)以鸳鸯、马力、高楼、桦林、榆盘、洛门、温泉、城关等乡镇为重点的胡萝卜基地;
(2)以鸳鸯、马力、高楼、温泉、城关等乡镇为重点的洋葱基地;
(3)以洛门、城关、山丹等乡(镇)的河谷川道为主的塑料大棚反季节栽培的韭菜基地;
(4)以洛门、四门、城关、滩歌、鸳鸯、马力、高楼、温泉等乡镇为重点蔬菜大棚的河谷川道和半山干旱地区为主的“两棚”反季节栽培西红柿、番茄、黄瓜等名优精细蔬菜基地;
(5)以洛门、咀头、山丹、四门、滩歌为中心的麦后复种番瓜基地;
(6)以洛门为中心的蒜苗基地。
3.建立了十一大农业科技中心示范园区
(1)滩歌镇黑池殿示范园区
位于滩歌镇黑池殿村、贺岷公路旁边,始建于1年,当年建棚50座,面积多亩,主要栽培番茄。该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所产番茄的口感、品质均优于其它地区,1-2年效益非常显著,平均每棚(50~60米)产量~公斤,产值~元,总产量达22.5万公斤,总产值35万元。年,园区面积发展到亩(棚),主栽扩大增加到番茄、黄瓜、蒜苗、芹菜、西甜瓜等10多个种类,总产量达到万公斤,总产值万元,全村多户达到户均一棚,创造了“山上搞退耕,山下建大棚”的发展模式。
(2)滩歌镇关庄示范园区
位于滩歌镇关庄村、贺岷公路旁边,4年始建,到年建成日光温室20座,占地50亩,主要栽培番茄、黄瓜、番瓜、西瓜及西甜瓜等种类。年蔬菜总产量8万公斤,总产值10万元,每棚收入达元以上。
(3)马力镇北顺示范园区
位于马力镇北顺村、武漳公路旁边,始建于0年,当年建棚23座日光温室,均取得了成功,经过连续十多年持续健康发展,到目前,总面积达到亩,其中日光温室亩,塑料大棚亩,主要种植黄瓜、番茄、茄子、辣椒、番瓜等,是全县、全市种植水平高、效益最好的园区。创建了全市高海拔种植日光温室记录,采用暗沟灌溉、沙盘育苗、黄板诱杀等措施使蔬菜的品质、产量及抗病性、抗寒性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黄瓜嫁接技术,更是该园区首创。年总产值1万元,每亩平均收入达1.5~2万元,高的可达3万元。
(4)马力杨坪示范园区
位于马力镇杨坪村、武漳公路旁边,从4年开始建棚,当年建棚43座,占地86亩,主要种植黄瓜和番茄两个蔬菜种类。园区渠、电、路等设施配套,所产蔬菜通过北顺园区的带动,销路畅通,效益比较显著。4年棚收入达~元,总产量达30.5万公斤,总产值达35~40万元。年,园区面积发展到86亩(43棚),种植种类由番茄和黄瓜两个品种扩大到番瓜、茄子、辣椒、西瓜等十多个种类。
(5)洛门镇东旱坪示范园区
位于洛门镇东旱坪、国道旁边,始建于年,是我县投资规模较大,建棚规范,水、电、路配套齐全的园区之一,同时该园区还配套日光温室养猪,建立了种、养结合的高效模式。由于该园区与洛门蔬菜批发市场相邻,地理位置优越,信息灵通,销路畅通,发展比较迅速。年总面积达到亩(棚),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辣椒、茄子、番瓜、西瓜、樱桃番茄、五彩椒、香椿等十多个种类,种植品种齐全,效益较高。
(6)洛门镇营儿示范园区
位于洛门镇营儿村、国道旁边,始建于1年,建棚10座,面积25亩,采用砖墙、钢管结构,并配套滴灌设施,是全县基础设施配套最先进、种植水平较高的示范园区。由于建棚规范合理,配套齐全,自1年,历年效益显著,每棚年产值在1万元以上,年总产量在10万公斤左右,总产值达20万元。
(7)四门镇三衙示范园区
位于四门镇三衙村、洛礼公路旁边,从1年开始建棚,园区光照充足,水、气、土无污染,是典型的山地日光温室示范区。到年,园区总面积达到亩(棚),主要种植番茄、黄瓜等品种,每棚收入~元,年总产量在85万公斤左右,总产值万元。
(8)鸳鸯镇颉门示范园区
位于鸳鸯镇颉门村、武漳公路旁边,始建于0年,5年来共建成日光温室座,占地亩,主要种植番茄、黄瓜、辣椒、芹菜、番茄等10多个种类。自1-年,每棚年收入都在元以上,其中年总产量达万公斤,总产值多万元,是我县种、养、沼、居“四位一体”日光温室示范园区之一。
(9)洛门镇响河沟示范园区
位于洛门镇响河流域、龙榆公路旁边,始建于0年,属山地日光温室示范区,园区内光照充足,水、土、气无污染。自建棚以来,每亩地每年收入达-元,经过多年发展,到年,园区面积达到1多亩(多棚),年总产量达万公斤,总产值约万元。
(10)城关镇坪塬示范园区
位于城关镇坪塬村、五七四专线公路旁,自年规划兴建,到年建成日光温室37座,占地92亩,主要是以高跨度、高标准的二代日光温室为主,生产番茄、黄瓜、辣椒、番瓜及西甜瓜、樱桃番茄、五彩椒等名、特、优蔬菜,引进示范花、果等反季节栽培。同时规划在示范园区建立鱼、猪等养殖场,配套沼气池,并建立林果育苗基地,真正形成农、牧、林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基地。
(11)高楼乡高楼村示范园区
位于高楼乡高楼村与八院村之间、高漳公路旁边,始建于年,共建成日光温室38座,占地50亩,主要生产嫁接黄瓜、番茄、番瓜等品种。
二、科技含量增加
围绕建设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和西北“大菜园”的目标,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先后组织有关乡镇、部门赴山东寿光、陕西杨陵及兄弟县区学习参观,开阔眼界,让“山东的结构,杨陵的模式”在武山开花结果。
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甘农大、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协作关系,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建立示范基地。日光温室引进配套了以色列自压滴灌、保温被、反光膜、防虫网、自动卷帘等设备,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先后推广了名优良种13个种类、多个品种;生物反应堆技术、日光温室智能控温技术、营养钵育苗、黄瓜嫁接、混配施肥、黄板诱杀、太阳杀虫灯、生物综合防治等一批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日光温室内成功试验、示范了香椿、油桃、五彩椒、樱桃番茄、西甜瓜、金皮西葫芦等高效栽培技术及种、养、沼、居“四位一体”生态循环模式,提高了蔬菜生产的档次和科技水平,使蔬菜栽培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方向发展。
三、绿色品牌认证和产地环境保护管理
2年至年对胡萝卜、洋葱、韭菜、番茄、蒜苗、马铃薯、番瓜、甘蓝、莴笋等9类蔬菜,年对黄瓜分别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其中韭菜为全国首家认证,年被中国土特产推进委员会认证为“中国韭菜之乡”,武山蔬菜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一是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绿色食品,使全社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接受绿色食品和消费绿色食品。二是健全完善推广体系,由蔬菜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制定胡萝卜、洋葱、韭菜、西红柿、蒜苗、洋芋的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种植档案,推广以抗病品种,生物农药和保护天敌等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筛选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平衡施肥、秸秆还田、控氮技术,加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特别是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和推广;三是加大对农用物资的监管力度。由植保、种子部门协同工商、技术监督和质量检测部门,整顿种子、化肥、农药等违法经营活动;四是加强产地环境管理,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净化美化农业生态环境。选择远离“三废”污染区,以无公害的标准,规范化的措施,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建设生态富民家园,净化了产地环境;五是制定了《无公害蔬菜生产产地认定和产地认证管理办法》、《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管理办法》、《塑料大棚韭菜栽培技术规程》、《保护地茄子丰产栽培技术》、《无公害青椒栽培技术规程》等,为生产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品奠定了基础。
四、市场发育良好,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全县形成了以洛门、城关蔬菜批发市场为中心,马力、滩歌、鸳鸯、四门等乡镇农贸市场为依托,村头、路口、微型市场为基础的促销流通体系。全县各类蔬菜市场达多个,占地万平方米,交易大棚1.9万平方米,各类蔬菜经销摊点2多个,各种蔬菜经销组织个,蔬菜经营从业人员多人,形成了“万人种蔬菜,千人搞运销,百人跑市场”的蔬菜产销格局。尤其是洛门蔬菜批发市场具备了交易、客商住宿、配载运输、组织中介的良好条件,日客流量高峰可达10万人次,日成交量60万公斤,年销量2.3亿公斤,成交额1.5亿元,并与全国24个省市和地区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蔬菜产品远销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广东、湖南等省市和地区,成为西北最大的蔬菜集散地。1年洛门蔬菜批发市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定点批发市场”,武山蔬菜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农业部和省市的支持下,在洛门蔬菜批发市场建成市场信息和质量检测中心综合楼一栋,安装了双色电子显示屏,实现了蔬菜信息的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武山蔬菜信息,每天通过《农民日报》、央视2套、7套定时播报,向菜农、菜商、菜运户及时准确提供信息服务,加大了武山蔬菜的销售半径。加强了蔬菜市场秩序整顿和管理,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菜价行为,优化了蔬菜流通环境;落实有关优惠政策,积极发展各类科普协会、蔬菜研究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中介组织,扶持壮大经纪人队伍,外引内联,产销沟通,促进了蔬菜销售,提高了产业效益,带动了周边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作者:王江俊,武山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摘自《武山蔬菜史话》)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jz/18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