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为了一张嘴呀
“都是为了一张嘴呀!唉!”这是奶奶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感叹,这是她老人家一生吃苦受累辛苦操劳的感悟。是啊!吃饭应是人活着最本能最起码的需求了,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一个最不屑一提的问题了,然而,曾经有多少人为填饱这张嘴而一生奔波一生操劳一生愁苦呀!特别是在那些生活艰苦的岁月里!
生在70年代与老一辈比较起来还算是幸福的了,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最起码还没惨到象三年困难时期吃糠扒菜的境地,孬好还有饭填饱肚子,至少没挨饿。
那时候农村的主食是地瓜,玉米是营养品,小麦是奢侈品,饼干是仙丹!家家都有地瓜干囤,多少有几嘟溜苞米,好歹有几瓢麦子,我家有口专门用来盛麦子的大瓮,能盛一口袋粮食,不过在我的记忆力好像从来没盛满过。
平常吃饭是地瓜干煎饼就咸辣菜疙瘩,地瓜营养价值不高,吃了光撑肚不上膘,不撑消化,吃的多却不顶任务,小孩个个营养不良都刺刺着个大肚子象现在的非洲难民。那时人们的饭量都很大(越是没得吃越是死吃)我村有个大肚汉蹲在煎饼窝里吃煎饼,他老婆烙一个他吃一个,等一五盆糊子烙完了,盖顶上就剩下一个煎饼了,还活吆喝只吃了个半饱。饭量大可苦了烙煎饼的妇女们了,这烙煎饼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碾压水泡磨捱火烙几道工序,其中最令人头痛的是推磨,三天两头的凌晨三四点钟起来推磨一直推到天饭时,特别是冬天那个冷啊那个盹啊!现在回想起来还头晕!
那几粒宝贝麦子要等到逢年过节办公事了才舍得磨面蒸馒头包包子,平常是绝对不舍得吃的。吃顿包子当过年,我村里有个傻子有一年八月十五吃包子,一口气吃上了一簸箕(大约是六大碗)一直撑到了脖子,晚上到邻村看电影,路上提鞋,一下腰“哇——”嘴里吐出俩囫囵包子!问他包的啥馅,他竟不知道!一时传为笑谈!
过年蒸几个宝贝白面馒头是专门用来走亲戚的,不舍得吃,往往是一垸子白馒头背着串了东家再回回锅走西家从正月初二走到正月十五,结果白馒头成了花馒头(开了口\长了毛)
就菜就是咸菜,平日里薅把韭菜薅棵蒜苗卷棵葱就着根咸菜棒吭哧吭哧吃得一溜烟,填饱肚子就不孬了还敢挑剔!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点油荤菜,所以那时候盼过年的心情比现在不知要强烈多少倍,不过那时候的猪肉确实比现在香,小时候经常编一些顺口溜来解馋,如“大白菜熬猪肉,犒劳犒劳我大舅,我大舅吃不了,剩下半碗我犒劳”“肥猪肉熬粉皮,犒劳犒劳俺大姨,俺大姨正吃斋,嘘啦嘘啦我吃一腮”……
几十年过去了,曾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艰苦成了今天咀嚼的牛肉干,虽然岁月风干了鲜美,但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生活,让人回味无穷!远胜过今日激素泡大的肥腻。常回味回味那些真正绿色的生活,才会更好地珍惜今日和将来!不至于迷失了未来的方向!
不过,我那十几岁了天天靠五花八门零食生活,天天皱着眉头看着满桌子饭菜喊着叫着没得吃的女儿,看了我写的上述文字瞪大了眼睛满怀羡慕的说:“哇塞——!老爸!你好幸福啊!天天都吃红薯煎饼啊!我好好羡慕你嗷!”
我无语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zf/20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