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蒜苗弱发黄死亡,大蒜怎么了

-年蒜叶苗弱苗黄死苗,有的还有烂种死苗的现象。主要是虫、病为害及干旱缺水、受寒、养分不足等造成的,(病理性和病理性原因)。   首先说虫害。主要是种蝇的幼虫根蛆为害,为害大蒜根蛆有种蝇和葱蝇两种。两者成虫为灰色小蝇,体长0.6厘米左右,幼虫为乳黄色小蛆,尾部有7对肉质突起,幼虫体长0.7—0.9厘米,大蒜播种出苗后开始为害鳞茎,有的蒜头被咬成空洞,遇雨发生霉烂,鳞茎被害后,由于幼苗没有养分供应,轻者叶片发黄,严重的幼苗枯死。种蛆为害时间较长,从秋季至明春均可为害,如若不及时预防,将会使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一定的损害。   对大蒜种蛆主要应早防早治,一是实行水旱轮作,对重茬大蒜田,播前要灌水2—3天,使藏于土壤中的种蛆窒息而死;二是每亩基肥中施草木灰—公斤,可有效进行预防;三是重茬田块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四是进行化学防治。发现成虫为害时,可用90%晶体敌百虫0倍液喷施。发现幼虫为害后,要在为害范围内用50%辛硫磷乳油或9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0倍液灌根。   其次说病害。引发大蒜叶片发黄的主要病害一是叶枯病,二是白腐病。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有的为害蒜薹,发病初期,叶片发现白色小圆点,后扩大成不规则正方形或椭圆形,灰白色或黑灰色,病部着生黑色霉状物,叶和花梗染病后逐渐变黄枯死,蒜薹受害后易从病部折断。白腐病初期外叶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变黄,然后向叶鞘、内叶扩展,使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后期整株变黄,严重时枯死。两病的病原菌均为真菌,菌丝在病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预防的方法,对于白腐病:

一可用43%戊唑醇或12.5%烯唑醇+乙蒜素按照相应的浓度喷施。

对于叶枯病,同上。也可以一可喷65%代森锌倍液,二可喷百菌清—倍液,三可喷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0倍液,四可喷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倍液,五可喷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倍液。

第三说干旱及肥水。大蒜播种出苗之后,如果遇到长时间的高温干旱,会使幼苗缺肥缺水,导致叶尖生理性肥水失调,也会出现局部蒜地幼叶发黄。所以,选择种植大蒜的地,一要土层深厚肥沃,二要疏理好沟厢,三要做到能排能灌,使肥料得到有效利用,四要便于浅水浸润,湿润管理,使肥料及时能够释放。只有改善了生存环境,才能大大提高肥水的功效及抗逆能力。 

大蒜白腐病是大蒜生长期间最容易发生的病害,其病菌喜低温高湿,气温在20℃以下,湿度大于90%时最易暴发流行。因此,多雨季节发病迅速,尤其生长瘦弱和连作地可致发病加重。高温低湿则不利该病发生。发病初期外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发黄,然后扩展到叶鞘或内叶,植株生长瘦弱,后整株变黄矮化或枯死。拔出病株可见鳞茎变黑腐烂,发病严重时,可造成大蒜成片枯死。   大蒜白腐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或鳞茎,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很大,生产上应引起重视。综合防治方法有:   蒜种处理。播前搞好蒜种处理,可有效切断初侵染途径,预防病害发生。蒜种播用敌委丹包衣,晾干后播种。   禁忌连作。大蒜白腐病为土传病害,连作是发病的重要途径。因此大蒜要严格与非蒜类作物实行3~4年以上的轮作。   加强培管。预防大蒜白腐病的主要田间措施有:早春进行追肥提苗,松土、排涝降渍,促进大蒜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发现病株及时挖除,带出田间晒干集中烧掉;严禁就地撒放和沤肥,以防把病菌再带入田间。

大蒜白腐病简介:

简介   英文名Garlicwhiterot   异名大蒜菌核病。   病原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cepivorumBerk.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大蒜、大葱、洋葱和韭菜。   危害大蒜主要病害。   分布各地均有发生,西北地区发生重。

详细资料

为害症状    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病。大蒜萌发期,带菌蒜种在表皮下形成黑色菌核,严重的直接导致蒜种不发芽或生根不良,随后蒜种表面呈水渍状凹陷,软化腐烂,表面形成白色菌丝和球形菌核。大蒜幼苗返青期受侵染的植株叶片发黄,长势极弱,由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发展,植株在田间极易拔出,其根部已软化腐烂,根以及腐烂的鳞茎表面附有大量白色菌丝和黑色球形菌核,受害严重的植株很快枯死,造成田间缺苗。进入蒜薹生长期,蒜薹、蒜瓣已开始分化,随着田间植株抗病能力的增强以及气温升高,不再出现大量死苗,但受侵染植株长势较弱,生长不良。大蒜收获后贮藏期间,带菌蒜瓣上的病菌以菌丝形态潜伏,少数在蒜瓣表面形成浅褐色凹斑。病原物    (1)形态: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5~7天就可形成小菌核。菌核为黑色,球形或扁球形,表面光滑,大小(0.29~1.36))微米×(0.25~0.99)微米,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形成菌丝。菌核在10~20℃下易于形成,萌发适宜温度为7~24℃。菌核抗逆存活能力较强,干燥情况下存放一年,条件适宜仍可萌发,在土壤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2)特性: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呈白色,绒毛状,较为稀疏。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12~19℃,6℃或25℃生长均受到抑制,30℃以上停止生长。侵染循环    病原地面越冬,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直接从根部或近地面处侵入,引起发病。地温12.5℃左右,适合于白腐病菌核的形成和菌丝生长,潜伏于蒜种上的菌丝很快显症,在蒜种表面形成黑色球形菌核。翌年3月下旬正值大蒜幼苗返青期,开始浇头水,此时植株抗病能力较弱,而5~20厘米地温平均7~8℃,又正适合于白腐病菌核萌发侵染和菌丝的生长,土壤中菌核随流水迅速萌发在田间不断形成再侵染,危害植株造成田间大量死苗;4月中下旬达到死苗高峰期,进入5月份以后,随着地温的升高以及植株抗病能力的增强,田间为害减轻,逐渐不再死苗。发生因素    (1)环境:在高温季节湿度不大的条件下,扩展缓慢。当气温低于20℃,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易流行。   (2)栽培:早春生长瘦弱的蒜田易发病,进入雨季后病势扩展迅速。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实行轮作3~4年以上,或于水田轮作最好切忌连作。②早春追肥提苗,以增强蒜株抗病力。发现病株及时挖除,最好掌握在形成菌核前进行。   (2)药剂防治:①敌委丹包衣。②发病初期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0~0倍液灌淋根茎。或喷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0倍液。每隔10天灌1次,连续1~2次。贮藏期也可用上述杀菌剂喷雾,其中以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效果好。

其他生理性原因:

1.养分供应不足

(1)“烂母”期出现干尖黄化。

“烂母期”主要是指,大蒜生长由蒜母供应营养转为根系吸收营养的这个过程。

此时蒜苗营养供需不平衡,就会出现黄叶,颜色由浅至深,直至干尖产生。

注意:

这种生理现象通常在植株下部1--4片叶上出现,红皮蒜在六叶期发生,白皮蒜在十叶期发生。

(2)养分补充不全,缺素时会出现黄化。

例如——

缺钙时,叶片上出现坏死斑,随着坏死斑的扩大,叶片下弯,叶尖很快死亡。

缺镁时,叶片褪绿,先在老叶片基部出现,逐渐向叶尖发展,叶片最终变黄死亡。

缺硼时,新生叶产生黄化,严重者叶片枯死,植株生长停滞,解剖叶鞘可见褐色小龟裂。

防治措施:

了解大蒜的需肥规律和需肥特点,在适当的时候做好追肥。

大蒜需肥规律:

大蒜对氮的吸收主要在中后期,前期和中期主要是吸收磷钾。

开始抽薹(鳞茎开始膨大)是施肥关键时期。此外大蒜根系较浅,吸收能力较弱,需要施足基肥,特别是腐熟的有机肥。

2.不正常气候环境条件

(1)不适宜的温度条件

大蒜是冷凉蔬菜,茎叶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2--16℃。

当气温达到26℃以上时,叶片呼吸旺盛,水分蒸腾大,养分消耗多,这时在植株上部叶片顶端产生黄叶,从叶尖向基部逐步发展,进而出现干尖。

如果遇上干热风,对叶片危害更重。

冬季遭遇冷害、冻害或者年后受倒春寒影响等,也会出现黄化干尖。

(2)不适宜的水分条件

土壤中水分多,包括(浇水过多或阴雨天气雨量多)土壤湿度大,透气性差,可能会导致沤根,出现黄化死棵。

土壤干旱,植株缺水也会引起黄叶,在降雨量较少的冬春季节发生普遍。

防治措施:

(1)保证大蒜的生长有一个较适宜的温度范围。温度高时,可通过浇小水或适当遮荫降温,冬季做好保温措施,预防冻害。

(2)土壤水分大时,尤其雨后要及时挖沟排水,以防沤根,死苗。干旱季节勤浇水。

3.不适当的管理

(1)施肥不当

过多使用化肥,有机肥使用较少,导致土壤酸化,引起大蒜叶生长缓慢,细弱,外叶枯黄。大蒜的生长较适于中性土壤,以pH值7.0~7.4最适宜。

(2)连年重茬

连年重茬种植,土壤病害严重。

预防措施:

(1)改善土壤酸化状况,适当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

(2)最好是进行轮作倒茬,尤其是对往年发病重的重茬地,要与非葱蒜类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

4.其他原因:

(1)有毒气体危害。

一是追施碳酸氢铵,会引起氨气危害,使叶尖枯萎,逐渐变为褐色。

二是工厂排放废气(CO)引起受害叶片快速失绿,叶片开始变成灰白色,后期叶片枯黄,病部无霉状物等病征。

(2)生理性脱肥。

常发生在大蒜生长前期。

大蒜出苗20天左右叶尖开始失绿变成茶褐色,后叶尖枯黄,田间表现为发病均匀,无中心病株。

此时种蒜内贮藏的养分已用光,花薹和蒜瓣开始分化,如不及时追肥,就会发生黄叶现象。

(3)药害,浓度过大,也会引起黄化、干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jz/18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