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外来客从一个树洞到另一个树洞的日子
“老板,到哪里去啰?”
十年前,当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走出火车站,第一个问候我的,是一个摩的司机。
长沙火车站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网约车。火车站前,出租车或停在该停的位置上,司机摇下车窗,抽着烟等生意;或停在不该停的位置上,直到交警来了,司机不耐烦的摇上车窗,开走,有时还会骂一两声。
摩的司机则游走在火车站周围。夏天了,有时车上带着遮阳棚,有时不带。司机们多是四五十岁的大叔,看有乘客出来了,转一下车把,围过来,有生意了就讨价还价,然后拉着人一溜烟跑了;没生意就散回原处,可能聚在一起,谈天,抽烟。抽烟似乎是这些司机的普遍特点,后来网约车就不允许司机抽烟了,那市井气同时少了很多。
我对火车站并没有太留意,只略为记得它的建筑是对称的,然而似乎并不怎么美。后来听说百姓们揶揄车站顶上的火炬是湖南人爱吃的红辣椒,而作为火炬基座的三块石头,就变成了“三片臭豆腐”。这个传闻就成为我对火车站最深的“印象”。
我并没有理会摩的司机,我那时是警惕这些所谓“黑车”的。后来才知道,他们并没有那么可怕,甚或有些可怜,他们的生存被挤压着,然而又倔强的活着。每一个倔强的活着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我上了7路公交,从火车站可以直达单位(潇湘晨报)附近。每一个城市的火车站,都有几条通达各个重要枢纽的公交线路,7路车直达汽车南站,也是长沙“历史悠久”的公交线路之一。那时还有没空调的车,只司机头顶上有个电风扇在“呼呼”的吹着,那“呼呼”的风却更让人感到燥热。
7路车沿着韶山路,一路向南。“韶山”这个名字,一听就知道它的来由。公交车经过的站名,窑岭、长岭、东塘、砂子塘、曹家坡等,又让我猜想起这路上曾经的模样。
在早些年,这条路上应该是高低不平的,路上有岭,又有坡;郊外的池塘,与稻田一起,散布在路的两侧,构成了这条路上的郊区乃至田园风光。那时的韶山路,可能是郊外公路的一部分,除了寥寥的公交车外,或许交通主要依靠中巴车,那中巴车上,该常常听到长沙人特有的“叫站”方言——“踩一脚”。
几十年过去,当城市慢慢扩展,韶山路完全成了城市主干道,那些塘、坡、岭与稻田逐渐消失,曾经郊外的集市或乡镇,慢慢扩展成了商圈,于是,东塘、雨花亭、井湾子、红星、汽车南站,数个商业节点以韶山路为轴由北往南依次排开,城市的霓虹代替了城郊的田园风光,许多孩子童年记忆中的模样也就此不存。
韶山南路香樟路口,由此向北不远即为作者单位潇湘晨报,图中大楼背后即为三湘小区
年,红星附近的德思勤开始营业,成为韶山南路最大最重要的综合体,餐饮、购物、观影、娱乐,这个时代的主流休闲,代替了曾经在这里流行的玩泥巴、滚铁环与放风筝。
租住三湘小区:不大的隔断间里住了六户人家对于租房子,我是烦躁的,所以随便看一个路边广告,就找来了。三湘小区是一个老式的灰蒙蒙的小区,我拖着行李箱,跟房东沙姨一起,爬上同样是灰蒙蒙的楼梯,上六楼,住进我在长沙的第一个“窝”。三湘小区牧野摄于年(左右滑动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xg/19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