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工人村丨陈志齐梁光富夫妇的牵挂

俯瞰工人村

年前,工人村这片只有曹家巷一条小街,小街的附近还都是农田。年,成都市建筑公司在这里修建了18栋成排的砖瓦房,据说建房的初衷是给当年援华专家居住,但建成后专家因故并未入住。建筑公司后来就将这些房子分给了下属职工居住,这也成为当年成都最早一片集中职工宿舍区。之后又有多家建筑公司相继在这片修建了多栋职工宿舍楼,最终形成了一片工人集中居住的热闹区域,大家也形象地将这一片称为“工人村”。

待拆除重建的“老八栋”

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光的工人村在经历岁月的洗礼之后变成了问题多多的老旧院落,其中,重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八栋筒子楼(老八栋)情况最为突出,公建配套设施滞后,整体建筑破损风化严重,漏水现象普遍,管线设施老化,房屋大多未配备独立卫生间,无独立厨房,少数未通市政自来水与天然气,大多数住房无空调机位……

年3月,围绕“老八栋”拆除重建的工人村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工作正式启动。走进工人村,听听这里的往事、看看如今的改变、展望更美好的明天。

陈志齐梁光富夫妇的牵挂

陈志齐梁光富夫妇

日前,在工人村新1号楼楼下和社区核酸检测现场,我先后见了陈志齐和梁光富两口子,陈志齐在已经搬空的老房子边与邻居聊天,梁光富作为社区志愿者在张罗着当天的全员核酸检测。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都在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退休时光。两位老人在工人村居住了28年,问到他们住在工人村感受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时,性情开朗的陈志齐笑呵呵地说:“过去近三十年工人村最大的变化就是没什么变化。”

梁光富

陈志齐年轻时在皮件厂工作,当年该厂还是一家效益不错、令人羡慕的国营单位。年,因为拆迁陈志齐一家从成都西门搬迁到了曹家巷工人村1栋居住,红墙黑瓦的筒子楼其实在他们当年入住时就已经很旧了,不通天然气、没有独立卫生间,生活有诸多不便。丈夫梁光富是一名学机械加工的大专生,在当年也算是知识分子,毕业后分配到一家国营企业做技术工作。年陈志齐所在的单位宣布破产。同年,迫于家庭的生活负担、梁光富离开成都到上海发展,成为上海一家机械制造厂的管理部经理。在上海工作的几年也是梁光富事业发展最顺的几年,收入高、工作体面,最主要的是工作与自己学的专业很对口,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天有不测风云,因为家中孩子生病,年、梁光富被迫离开上海回到成都重新找工作,只为方便照顾孩子和家人。

陈志齐

陈志齐一家在工人村的房子只有28平米,房子分成一间客厅和一间卧室,外加一小块只能一个人操作的厨房。因为房子太小太陈旧,梁光富一直不愿意请朋友来家做客,房子也成了困扰他多年的一块心病。陈志齐两口子在工人村居住的房屋属于公房,自己没有产权,需要每年向房管局缴纳使用费,从搬来时的2元一个月涨到后来的4元、8元,直到如今的47元。房屋老破小、使用成本也确实少。

很低的住房成本一点儿不影响陈志齐夫妇与左邻右舍浓浓的邻居情。也许是因为楼上楼下很多邻居年龄相仿的缘故,大家都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每天茶余饭后都喜欢在楼下的小院里摆摆龙门阵、拉拉家常,交流多了,感情自然就深了,牵挂就多了。再说学机械加工的梁光富也是一名懂技术的热心人,谁家的电线老化了、洗衣机坏了、风扇不转了,只要一个招呼,梁光富总能免费帮邻居修理得妥妥当当,这些乐于助人的举动自然能赢得邻居们的喜欢。近年来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生病了,左邻右舍也相互问候和照顾,真的让陈志齐一家感受到了什么是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的真谛。

工人村现状

“当初搬到工人村的时候,就听说住几年就会拆除重建,没想到这样的重建一等就是近30年,虽然迟到但总算是等到了。住工人村这里最方便的就是农贸市场带来的便捷,有人戏称回锅肉倒进锅里再下楼买蒜苗都不耽误。但也是因为农贸市场的进入,让这片区域进出人员复杂、生活环境脏乱差,真的到了必须改造的时候,真心感谢政府今年终于让这片老旧小区改造落实到了行动上。”梁光富最后由衷感慨道。

如今,陈志齐夫妇积极响应工人村改造的号召,全力配合老房屋拆除前的搬迁工作。希望改建后的新房早一点落成,希望自己能早一点回迁居住功能齐备的新房,早一点见到胜似亲人的左邻右舍们,早一点让一直没请的朋友们来家中坐坐,聊聊那些曾经的过往。

老八栋工人村老旧片区占地面积约亩,东至马鞍南路,南至内曹家巷,西至红领巾路,北至张家巷。工人村片区总体改造55栋楼,其中涉及民生问题最严重的为工人村“老八栋”(老1栋、新1栋、2栋、3栋、4栋、6栋、8栋、10栋)。“老八栋”总户数户,公房户,私房68户,总建筑面积为.3㎡。

文图/杨仕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chenfa.com/smjz/210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